在国内率先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糖尿病食品交换份”,成为国内糖尿病营养治疗的公认标准;率先进行了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研究,为糖尿病患者选择食物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是我国临床营养人员的培训基地和成长摇篮,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临床营养专业人才。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肠外肠内营养中心”拥有雄厚的基础和悠久的临床及研究历史。20世纪60年代曾宪九教授探索试用静脉营养,随后蒋朱明教授等前辈建立外科代谢与营养实验室,并逐渐开展静脉输注营养液后氮平衡变化、总体液、细胞外液、血浆、血细胞容量与电解质平衡,以及其它营养代谢相关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7月,原营养科和肠外肠内营养科合并组成临床营养科,与保健医疗部、国际医疗部、健康医学部和物理康复科归属健康医学系。目前,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护师5人、技术人员4人,管理营养师6人。其中10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医疗领域:临床营养科在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治疗膳食、慢性代谢性疾病营养管理、静脉输注途径建立、肠内营养输注途径建立、肠外肠内营养基础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均居国内前列。国内率先建立常见疾病营养治疗标准及标准操作规范;率先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临床营养诊断体系;开展肥胖症、肌肉衰减综合征、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探索从医院到家庭全程临床营养管理体系的建立;基于健康医学理念,探索全生命周期营养代谢特点及营养管理模式。
科室的临床特色包括:
(1)各类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人体组成分析及营养治疗和管理;
(2)PICC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为临床多数输液困难(营养支持及肿瘤化疗)患者建立良好的临床输液途径;
(3)为临床疑难危重患者、无正常体位患者建立静脉途径,解决治疗输液问题;
(4)为临床各种危重、疑难病症,包括类天疱疮、全小肠息肉、多发肠瘘、重症胰腺炎、失蛋白肠病等,维持必要的营养状态,改善机体状况,为临床治疗争取宝贵的时机;
(5)开展电磁导航鼻空肠管植入技术,为肠内营养患者解决临床路径;
(6)开展各类特色门诊,包括孕期营养门诊、营养减重门诊、肿瘤营养门诊、肌肉衰减综合征营养管理门诊等;
(7)肠功能衰竭的规范化治疗;
(8)高端体检VIP营养咨询服务;
(9)家庭肠外肠内营养等。
教学领域:
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是外科学肠外肠内营养专业博士点和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硕士点。牵头编写《临床营养治疗学》等研究生教材。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研究生、本科、专科和继续教育学院的临床营养学教学任务。承担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学会等学会的临床营养继续教育任务。
科研领域:
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中国科学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UCLA、卡罗琳斯卡学院(KI)、Tufts大学营养系等形成密切合作关系,组成高质量多学科研究团队。
先后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863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卫生健康委研究课题、中央保健科研课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课题、首都特色临床研究课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课题、首都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课题等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先后牵头完成九项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营养指南及专家共识。
与中国发酵食品研究院合作成为<功能食品创新与慢病营养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目前已形成<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微生态组学>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样本库-大数据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慢性疾病与营养代谢及营养干预模式研究>、<肠屏障系列研究>、<家庭营养支持患者队列研究>及等多个研究领域。近年来先后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科普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等。
科室成员先后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国家营养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健康促进与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理事兼科普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肿瘤营养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临床营养杂志》副总编、《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副总编、北京市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主任、北京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和候任主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