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科前身是放射病科(原103教研组-放射医学临床教研组),成立于1960年8月,她是当时北京医学院新成立的第一专业(放射医学专业)的临床部分。基础部分(101)设在医学院基础部,卫生部分(102)设在卫生系。该专业当时为保密专业,103建制在北医三院,成立后历经组织上的调整,于1986年改名为放射病科。
在我国核电事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结合三院的具体情况,结合肿瘤化疗开辟了另一临床专业工作。1993年5月经上级批准,正式成立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含研究室),并由职业病研究中心独立出来,成为三院独立的临床科室。
为了学科的发展和病人的需要,为加强协作,三院决定肿瘤化疗放射病科和放疗科共同组成肿瘤治疗中心,于2001年4月正式成立。
为防范核恐怖事件的发生,2003年北京市卫生局确定北医三院为市辐射损伤医疗救治基地。2005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于2006年10月北医三院成立了国家核辐射损伤医疗救治基地临床部。
自2001年肿瘤治疗中心成立以来,随着床位的增加,科室队伍不断壮大,同时科室也注重人才培养,梯队建设,本科的医护人员增加到33名,其中研究员1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2人,主管技师1人,助理研究员1人,技术员2人,护士14人。取得博士学位5人;取得硕士学位6人,在读研究生3人。显而易见,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年轻的、富有活力的干部队伍。
放射病方面工作:主要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体检、急慢性放射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及核与辐射事故急救中心及基地建设。2007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第一家具有放射性工作人员体检资质的单位,近几年体检量逐年增加,平均每年6000人次左右。
肿瘤化疗方面工作:肿瘤化疗专业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及学习,医护人员的理论及实际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收治的肿瘤患者较开始增加了5倍以上。于2001年被批准为肿瘤专业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放射病与肿瘤化疗的结合促进了学科发展,使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认可。
肿瘤化疗专业现分为三个小组,即消化道肿瘤组、乳腺癌组、肺癌组,与放疗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介入血管外科、放射科、核医学科、病理科紧密合作,已形成了治疗各种实体瘤的一套完整的规范程序,完成并总结了十项临床研究,在大肠癌肝转移的预防及治疗、乳腺癌的内科治疗、肺癌的姑息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门诊量逐年递增,2013年全年门诊量达到27273,出院人数逐年增加、床位使用率100%、平均住院日也在逐年缩短2013年达到8.7天。
教学工作
承担医疗系、卫生系本科生讲课以及清华有关专业本科生急慢性放射病讲课;多次参办核及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治培训班,2010年为北京市举办放射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培训班,2013年8月主办北京市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体检规范培训班。
2005年开始承担药学院本科生肿瘤学总论及实习课程;2007-2011年共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三次,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培训班(国家继续教育项目)。2010年及2011年举办了两次乳腺癌分子病理和综合治疗进展学习班(国家继续教育项目)。
研究生培养:自70年代后期与职业病科和102分别共同申请成立了职业病和放射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培养了放射医学硕士研究生共12人,肿瘤专业成立后共培养肿瘤学硕士研究生15人,与其他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生4人。
科学研究
80年代以后研究室以造血系统损伤与修复(特别是造血干细胞及脐带血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生物剂量方法探讨、肿瘤标记物的筛选和某些肿瘤病种发病机制的研究(如乳腺癌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全科共发表论文230余篇,主编、主译和参编、参译的著作共15部。曾承担过国家七五攻关的部分课题;从自然科学基金会、卫生部、北京市、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医三院不同层面的有关科研课题,获得了一定的基金资助。近5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部级基金4项,行业基金子项目一项,院内种子基金6项,院内联合基金3项。
现在,已步入中年,回顾我们走过的路,值得骄傲,也值得深思,今后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展望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会团结一致,在这撒满阳光的路上共创二十一世纪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