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是新医大二附院重点培育学科之一,成立于1991年9月,1994年开始承担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120工作。目前是自治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基地、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依托的院前急救网络站、急诊医学教学基地,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治、急诊危重病抢救和紧急医学救援于一体的无缝隙连接救治体系。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开放绿色通道,已形成院前急救和入院后多学科、高水平、快捷的急救体系。
急诊科目前已获国家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授牌,并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成为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是医护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缩影。结合科室特点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宗旨融入到对患者的服务中,倡导服务理念,在做好规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无障碍服务。完成各类危重病人的急救、治疗、护理工作并作好记录。
在病人符合绿色通道开启适用范围时,及时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便捷高效的无障碍服务,把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危重病人外出检查、入院、入手术室时须由责任护士及护工共同护送,并在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普通急诊病人就诊时,快速地预检分诊,并指导就诊方向。廉洁行医,文明服务,对患者热情、主动、认真负责。为各族人民介绍健康知识,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提高普及率,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近年来,随着急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急诊科的工作要求也逐渐提高。急诊科作为跨多学科的临床科室,不仅是急危重症的救治阵地,也是传染病识别、防控的前沿。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如其来,给我国疫病防控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既要做好疫情防控,也要为生命保驾护航的使命。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这三年,急诊科不负使命,用专业技术和担当,铸就起了一道抗击疫情的坚固长城。
急诊科重视医、教、研同步发展,注重科研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目前已形成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研究方向明确,近5年获得自治区级课题3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同时,急诊科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专业基地,近年来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急诊科住院医师,受培学员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青年急诊住院医师,进一步扩大了学科影响力。
急诊科曾连续多年获得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优秀急救站”、“十佳网络站”,在新疆院前急救技能大赛和乌鲁木齐地区急救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急诊科党支部获得新疆医科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科室获得新疆医科大学“巾帼文明岗”、“教育先锋号”和“周末社会实践先进基地”等荣誉。董新玲主任医师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青年科学基金、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及新疆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急诊科作为本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的桥头堡,学科技术力量雄厚,能常规开展深静脉穿刺、血液灌流术、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急诊创伤损伤控制手术、POCT、呼吸机支持治疗、CRRT等。在专家指导下于2022年成功开展1例ECMO技术救治心肺复苏术后患者,为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病人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抢救手段。在中毒患者的抢救上,可以自主开展血液灌流等技术,并多次举办急诊急救新技术学习班,受到基层医院及兄弟医院的好评。
急诊内科诊疗方向主要以救治心血管急危重症、神经危重症、呼吸危重症、急性中毒等为主,提供各类急症的规范化医疗救治。急诊内医师具备各类抢救及治疗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洗胃、呼吸机辅助通气、除颤术等。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已形成院前急救和入院后多学科、高水平、快捷的急救体系。急诊科具有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和团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全天候24小时待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指导和救治,为维护公共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急诊外科作为科室大力发展的对象,已成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新疆创伤救治联盟成员单位。已常规开展各类创伤骨科、显微修复外科等专业手术,并与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介入医学科等联系紧密,形成了院内严重多发伤多学科救治团队,成功救治大批危重多发伤患者。
在对未来的展望中,急诊科将会乘着国家对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大力支持的东风,将已有的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结合新疆各大三甲医院各自优势,进一步深化合作,不断优化医疗及服务流程,打造院前院内一体化,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急危重症诊疗服务系统体系,创建急危重症标准化预警诊断、综合救治、诊疗评估、转诊转治、风险控制与创新技术研发、推广培训的平台,进一步凸显急救中心的作用,为保障乌鲁木齐市各族人民的生命与健康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