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治疗中心
网站导航
眼底病治疗中心切换
简介

眼底内科是全国最著名的眼底内科专科之一,拥有国内一流的眼底内科疾病诊疗和影像平台、葡萄膜炎诊疗平台、神经眼科诊疗平台和激光治疗平台,还拥有享誉国内外的眼底和眼免疫疾病的基础研究平台。近年来在文峰、金陈进、迟玮、梁丹、罗燕、苏文如、钟秀凤、周孝来等教授的带领和科室各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壮大为国际、国内一流的眼底内专科和研究团队,在临床医疗、科研创新方面、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绩。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1名、国家青年千人1名、国家优青1名、中大百人引进人才1名,全国学组委员3人,中国医师协会学组委员3人,广州市市医师协会神经眼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1人,常务委员1人,委员3人,广东省眼底病学组组长、副组长2人,博士导师9人、硕士导师8人,在读博士30人、硕士33人。

科室亮点:

我们科室是全国领先的眼底内科疾病及疑难诊疗中心,年门诊量:69501人次,患者来自全国32省市及欧美、港澳台,年手术量8598台,造影检查13379眼次,OCT及OCTA检查34603眼次,激光治疗1万余次,我们是中心覆盖眼底疾病病种最多、疑难病例最多、诊断治疗最复杂、随访时间最长、影像资料最全面的科室。眼底病、葡萄膜炎、神经眼科多个优势专业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我们科室的科教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以通讯/第一发表的SCI文章数量280余篇,10分以上文章3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6项,科技部重点研发1项,广州市重点项目2项。眼科著作15部。科室为培养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临床科研平台,在临床研究专家和临床眼科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帮助科室青年人才融入、建立科研团队、共同进步。目前已培养多位国家级人才,迟玮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苏文如教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周孝来教授是中组部海外国家高层次人才。我们专科也非常注重学术交流和推广,每年举办全国眼影像大会暨国家级学习班、全国葡萄膜炎与黄斑病大会、葡萄膜炎国家级培训班、岭南神经眼科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并定期举办网络会议、网络授课、定期西部培训,培训医生学员超过2万人次,为华南乃至全国眼底病医生的培训贡献力量,也为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室定期免费为偏远地区进行义诊和网络会诊,并积极助力帮助培养基层医生、助力西部计划,为国内基层眼科医生眼底病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并帮扶成长。

眼底内科在众多国家顶尖眼底病专家的带领下,将不断推动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争取建设国际一流的眼底病临床和创新研究中心,为更多的眼底病患者带来光明和福音!我们将继续秉承以临床科学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的理念,不断提高科研及临床诊疗水平,为更多眼底病患者的诊治提供有效和创新的方案。追求光明,我们眼底内科一直在路上。

眼底内科专家介绍

本专科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国际国内著名的医疗技术团队,涵盖多个国内领先的眼科亚专业:眼底病、葡萄膜炎和神经眼科,共55人,其中医生27人,护士16人,技术员12人,医生包含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5人、研究员2名,主治医师4人、专科医师8人、医生助理(2人),护士:主管护师(7人)、护师(7)、护士(2人),技术员:12人,专科年门诊量达69501人次。

文峰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师,眼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影像学组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委会副会长、广东省视光学学会眼底影像专委会主任委员。擅长于眼底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在黄斑疾病的诊治、眼底血管造影临床释义及临床视觉电生理解读方面卓有造诣,获得“岭南名医”及“羊城好医生”称号。

眼底影像专业在文峰教授的带领下以眼底影像学临床诊断和疑难眼底病诊疗为特色,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擅长各种黄斑疾病、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脉络膜视网膜炎症性疾病、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视神经病变等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峰教授团队取得了众多临床突破: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描述了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影像学特点,提出了PCV的脂质清除假说,并在国内普及了眼科医生对PCV的认识;率先在国际对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进行总结,归纳出其分期特征;首次揭示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为登革热眼底病的重要表现形式;发现静脉串珠并非中国人群重度非增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敏感指标。从眼底影像揭示局灶脉络膜凹陷及老年非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PED)的发病机制。文峰教授团队先后获得国家973项目及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国人PCV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获中国眼底病十大进展(2014年);担任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说眼科系列丛书”总主编。

文峰教授团队骨干张雄泽博士,现任广东省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助理研究员,擅长疑难眼底内科疾病及其眼底影像的临床释义。从事眼底疾病的诊疗和基础研究工作10余年,对疑难眼底内科疾病以及各类眼底影像释义有独到见解。现任中国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眼影像学组委员兼秘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金陈进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6年中山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眼科医教研工作,目前是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专利2项。曾以第一作者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完成包括国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多项研究项目,已培养已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组织全国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接收来自全国各地进修培训的医生上百人,赴外省授课培训基层眼科医生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临床上专著于眼底病激光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为常见致盲性眼底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开辟新方法、创建新模式,相关的工作发表在国内及国际主流医学杂志,具有较高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中山眼科中心激光治疗室是目前国内一流的眼科激光治疗平台,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激光治疗设备和专业的治疗团队。团队负责人金陈进教授较早就在国内开展眼前、后段疾病的激光治疗,并且涵盖多种眼科疑难疾病的激光治疗,尤其擅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及黄斑变性等常见眼底病的激光、光动力疗法及药物治疗。每年完成来自全国各地患者的激光治疗大约1万多人次,帮助患者控制眼部疾病的进展,挽救患者视功能。针对目前眼底病治疗的难点不断进行改良创新,积极推动了眼底病治疗的微创化,精准化及个性化,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节约医疗资源,治疗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所采用低强度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黄斑病变、微脉冲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联合药物和激光疗法等的临床研究及实践取得较好成果。

团队骨干黄创新副主任医师,眼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眼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10余年,擅长各种视网膜疾病的诊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网膜血管瘤等多种复杂眼底血管疾病及不同类型黄斑病变有较深研究。擅长激光治疗多种眼前节及眼底疾病。参与及承担广东省自然科学及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项。

团队骨干钟晓菁教授助理研究员,尤其擅长在小儿眼底病的激光治疗,在眼底病激光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迟玮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眼免疫与葡萄膜炎科主任,美国Baylor医学院博士后。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一届),羊城好医生。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协会葡萄膜炎学组委员、老年保健医学眼科疾病防治分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理事、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视觉康复分会副主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4项及省部级基金共15项。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眼底病和葡萄膜的诊治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近20年来创新了此类疾病的早期影像学诊断方法,结合新发现的分子标志物,推动疾病的致盲率由33%大幅降低到5.2%、诊断率提高了四倍以上,为患者的精准诊断提供规范和指引,有关创新诊疗方法目前已被推广至全国2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的眼科应用。同时,还主持开发了可部分替代较大副作用激素类药物的靶向治疗药物。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共同制定首个由中国人制定的眼病国际诊断标准,打破眼病诊断标准欧美制定的垄断局面。所制定的眼病国际诊断标准,被写入全国眼科学统编教材等3套教材和中华眼科学等4部眼科医生必读的参考书。发表SCI论文56篇;其中以通讯/第一作者在国内发表和完成的SCI论文30篇(近五年发表20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16篇,其中10分以上7篇,包括PNAS(2篇)、临床免疫排名第一的JAllergyClinImmunol(2篇)、MolNeurodeger、BMJ、JAutoimmun和JNeuroinflammation等顶级医学杂志。诊治的病人遍布全国及国际港澳台,诊治患者近10万人,在眼底病和葡萄膜炎诊疗等方面的临床和科学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4项成果入选全国眼免疫十大进展,1项入选国际免疫学领域年度10大进展。参加“百万贫困患者复明工程“、“奥比斯飞行医院”等行动为贫困偏远地区患者治疗眼病。每年作为大会执行主席组织举办葡萄膜炎和黄斑病华南论坛、中山医学论坛、中山眼科中心国家级葡萄膜炎学习班,为提升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眼科医生对疾病的诊疗水平贡献力量。

梁丹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并且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山大学二级教授,擅长各种常见及难治葡萄膜炎、巩膜膜炎、巩膜炎、甲状腺相关眼病、炎性假瘤、过敏性结膜炎以及免疫性角膜疾病等眼免疫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常见及难治眼底疾病具有多种丰富经验。擅长将最新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进而获得更佳的临床获益。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细胞治疗分会常委。从事眼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对葡萄膜炎、甲状腺相关眼病、炎性假瘤、过敏性结膜炎、角膜烧伤等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治疗策略等有深入研究,积极运用医学科学最新进展提高难治性免疫性眼病的诊治。在眼外伤和角膜疾病诊治方面经验丰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学技术部港澳台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中山大学5010项目等多项基金,近年来在JAMAOphthalmology、JAllergyClinImmunol、IOVS、BiochemPharmacol、EurJPharmSci等发表40余篇论文。

罗燕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眼底内科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获“羊城好医生”称号、两次荣登“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榜。广东省眼健康协会中老年眼保健专业保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眼科疾病防治分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眼科管理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视网膜血管疾病学组委员。曾在世界一流的美国耶鲁大学眼科从事3年博士后研究工作和著名的Doheny眼科中心做1年访问学者。筹建了国内第一个按国际标准管理运行的读片中心,擅长各种眼底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网膜色素变性、葡萄膜炎、和视神经炎等疾病的诊治,并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并积极开展临床诊疗新技术:首次在体内和体外阐述中国研发的KH902(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为其广泛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相关结果发表于DiabetesObesMetab杂志(IF6.408)上;首次研发了自动眼内液采集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通过PCT国际申请1项。共发表论著134篇,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4篇(其中35篇SCI)。参编6本学术专著(其中3本外文专著)。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和省级基金6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2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通过PCT国际申请2项。

苏文如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文如教授是“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被评为“羊城好医生”,擅长各种常见和疑难葡萄膜炎和眼底病(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神经病变)的诊治,对甲状腺相关眼病,过敏性结膜炎等炎症性疾病也具有丰富诊疗经验,对青睫综合征、急性视网膜坏死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具有独到见解。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杰青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医学青年杰出人才。目前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眼与全身病组副组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委员和抗衰老分会委员,亚太生物免疫学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从事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十七年。科研方面,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等,发表SCI论文78篇,IF>10论文15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

钟秀风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攻方向: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诊治,诊疗特色:在国际上率先应用患者特异视网膜类器官技术,开展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个体化分子诊断和防治,提高了分子诊断水平,促进了新药开发包括基因治疗药物和细胞治疗药物,为ird患者带来复明希望。亮点:在国际上开发并优化了人多能干细胞向功能视网膜类器官的诱导技术,并应用于临床IRD的精准诊治;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及广州市重点项目等1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1000多万;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StemCells,IOVS等国际著名期刊;文章引用超过1700;授权专利15项。

周孝来教授:现任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攻方向:神经眼科;擅长各种类型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等复杂神经眼科疾病的诊治。开展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遗传性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的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研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分子机制、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抗体、生物标记物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眼-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9-2013),美国康奈尔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3-2017),美国梅奥诊所神经科担任助理教授(2017-2020),于2020年底通过人才项目全职回国。主持NIH、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校联合基金-团队项目和中山大学科研“领军人才”培育项目等多项基金。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在LancetNeurology,Brain,NatureCommunications,ActaNeuropathologica,JCB,EMBOReports,MolecularNeurodegeneration等著名杂志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4部。担任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国际额颞叶神经退行性病变学会会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学会神经眼科专委会常务委员;ScientificReports,NeuralRegenerationResearch,CellularandMolecularBiology等杂志编委。

杨晖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神经眼科和眼底病的临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眼科的病变,如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放射性视神经病变,以及眼睑痉挛等。学术任职包括: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眼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眼科学组委员,神经眼科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视神经炎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睡眠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Journalofneuro-ophthalmology》(北美神经眼科杂志中文版)编委,《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北美神经眼科学会会员,获“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称号,并连续五年承办岭南神经眼科论坛及三届全国神经眼科国家级继续教育班,并且牵头成立了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眼科分会并出任主任委员;参与《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循证指南》、《MOG视神经炎诊治》及《眼睑痉挛诊治》等多项中国神经眼科疾病临床指南的撰写。以共同或者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在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EuropeanJournalofNeurology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高质量高学术影响力学术论文30余篇。

李梅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擅长于眼底内科疾病、葡萄膜炎和视神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眼底血管造影在临床的应用和眼底病的激光治疗有深入研究,对玻璃体注药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和黄斑囊样水肿的应用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罗光伟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研究员,广东省副主任医师,擅长黄斑病、眼底病诊治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脉络膜血管造影和多项视觉生理学检查,主要从事临床视觉生理学研究。

  • 响应及时

  • 真实医生

  • 不接诊随时退

医生推荐

更多
暂无医生信息
科普内容
更多
本院医生未创作科普,显示平台其他内容

眼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崔馨 副主任医师 眼科
眼的位置,结构及功能介绍如下:一、眼的位置:眼是人体感知光线事物的重要器官,由眼球和眼附属器共同构成,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前部,眼附属器位于眼球周围或附近。二、眼的结构:1、眼球:眼球包括眼球壁、眼球内容物、神经和血管等组织,其中眼球壁分三层,由外向内顺次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纤维膜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为眼球的外壳,前六分之一为角膜,无色透明,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无血管,但富有神经末梢,感觉敏锐。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后5/6为巩膜,呈乳白色不透明,也就是俗称的眼白。血管膜由前到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中央有圆形的瞳孔,直径一般为2.5-4.0毫米,最小可缩至1.5毫米左右,最大可扩大至8.0毫米左右。在虹膜内还有两种平滑肌,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控制瞳孔的缩小和开大。虹膜内有色素细胞,不同种族的人,虹膜颜色不同。睫状体是血管膜中部的增厚部分,其表面有许多向内面突出并呈放射状排列的褶皱,称睫状突,睫状突与晶状体之间由纤细的晶状体韧带连接,在睫状体的外部是睫状肌由平滑肌构成,睫状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可向前拉睫状体,使晶状体韧带松弛,有调节视力的作用。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可以依靠血液循环将营养供给给与其相连的视网膜,同时还含有丰富的色素,可以使看到的物象色彩更清晰。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视觉和色觉都是在这里形成的。在视网膜上有一个视觉最敏感的特殊区域叫做黄斑区,它也是人眼事物最为重要的部分,一旦发生病变将会严重影响视力。其附近处有一直径为1.5毫米的淡红色区,称视乳头。医生通过设备检查眼底的时候,主要是检查这两个结构,眼球内容物则存在于由眼球壁围成的内腔中,有无色透明的玻璃体,约占了眼球内腔的后4/5,有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不含血管和神经的晶状体,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腔隙为眼房,虹膜将眼房分为较大的前房和较小的后房,其内充满无色透明的房水,前后眼房借瞳孔连通。2、眼附属器:眼附属器包括眼睑、泪器、结膜和眼外肌等结构。眼睑位于眼球的前方,分上睑和下睑,上睑以眉尾界,下睑与颜面皮肤相连,眼睑的前缘有睫毛,上下睑间的裂隙称睑裂,两睑相连接处分别称为内眦及外眦。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腺是产生眼泪的地方,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泪道是眼泪排出的通道,包括上下睑内的泪点,泪小管内囊和鼻泪管。结膜是一层薄的半透明黏膜,覆盖于眼睑后面的称睑结膜,覆盖于眼球前面巩膜上的称球结膜,它们的存在有助于防止异物和感染对眼球造成损害。眼外肌是控制眼球运动的肌肉,每眼各有6条,按其走行方向,分4条直肌和2条斜肌。三、眼的功能:眼主要有屈光、感光成像和自我保护等功能。1、屈光及感光成像功能: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是眼睛折射光线的介质,平行光线进入眼睛之后,先经过角膜折射进入瞳孔,瞳孔相当于光栅栏,可以开大、缩小,控制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随后光线依次进入晶状体、玻璃体,眼睛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凸度来控制光线的折射程度,使得光线经过玻璃体后,汇聚成一个焦点,并且正好落在眼底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和色素细胞,能够感受到光线和颜色,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沿着视路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并在此成像;2自我保护功能:该功能主要由眼球壁、玻璃体以及眼的辅助结构完成,眼球壁最外层包括中间透明的角膜以及周围白色的巩膜,这两者是眼球的外屏障,可以维持眼球完整和保护眼球。其中角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人体最敏感的区域,能敏锐的感知冷热、疼痛、触碰等刺激,并使人体快速做出眨眼、闭眼、流泪等保护反应。巩膜呈白色不透光,具有避光作用,这样可以保证光线只从角膜进入眼内,巩膜还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能够承受眼里面的结构对外的压力。玻璃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少量胶原透明质酸,能够对晶状体、视网膜等周围组织起到支撑减震及营养作用,眼还有眼睑、泪腺等辅助结构,其中眼睑可以保护角膜免受外伤,防止刺眼的强光进入眼睛。泪腺分泌泪液,泪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及少量的溶菌酶、免疫球蛋白A等,既能保持眼球湿润,又能起到清洁杀菌的作用。
23491 312
2023-02-23

华法林钠片会引起眼底出血吗

李雪丁 主管药师 药剂科
华法林钠片可能会引起眼底出血。华法林钠片主要用于抗凝治疗,主要作用机制就是可以竞争性的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来发挥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功能,所以华法林钠片本身会造成局部微血管进行扩张状态,并且会造成局部的出血现象,所以吃华法林钠片时,可能会引起眼底出血现象。当发生此现象时,需要及时到眼科门诊先进行裂隙灯、显微镜与眼表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炎等眼表炎症性疾病。另外要判断是否存在睑板腺功能障碍、睑板腺炎等原发疾病,从而进行抗炎药治疗。一般多采用普拉洛芬滴眼液,配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进行处理。另外判断是否存在药物引起的局部黏膜血管破裂,导致眼底出血状态,需要给予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
44682 30
2022-10-31

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早治疗,防止“失明”找上门

胡颖 副主任医师 眼科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患者因右眼不能视物而前来就诊,自述右眼视物模糊已经存在2周的时间,开始未给予重视,直到3天前,右眼视物模糊加重,几乎完全看不见,于是紧急来院就诊。经检查,确诊患者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对患者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较好,疾病得以治愈。【基本信息】男、23岁【疾病类型】失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就诊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时间】2022年3月【治疗方案】手术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药物治疗(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周期】住院1周,定期门诊复查【治疗效果】患者疾病得到治愈一、初次面诊患者是一名学校老师,因突发右眼不能视物而前来我院就诊。通过仔细询问患者情况,得知患者右眼视物模糊已经存在2周的时间,开始认为是熬夜改教案所导致,便未给予重视,但直到3天前,右眼视物模糊加重,几乎完全看不见,于是紧急来院就诊。患者到门诊后经过初步视力检测,结果提示为重度近视,给予患者进行裂隙灯检查后,结果显示患者双眼并无明显充血,同时右眼眼底可见颞侧周边网膜存在裂孔,且患者存在黄斑水肿,其他指标均未见异常,考虑患者为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否则患者可能最终导致完全失明。与患者沟通后,患者同意入院进行治疗。二、治疗经过入院后仔细询问患者情况,得知目前仅有右眼视力比既往出现下降,并无其他不适。随后通过给予患者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充分散瞳后,再使用前置镜在裂隙灯下仔细确认患者视网膜脱离的范围,以及裂孔的数量和大小。检查结果提示患者仅有1处裂孔,且视网膜脱离范围比较局限,同时考虑到患者比较年轻,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同意行局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以封闭裂孔。手术较为顺利,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起到抗感染的作用。三、治疗效果手术结束当天,通过给患者检查右眼术区,患者一般状态良好,眼底裂孔封闭较好,黄斑水肿逐渐开始消退,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后。术后1周,复查患者右眼情况,可见患者眼底裂孔依旧处于封闭状态,且患者的视力逐渐提高,其视物模糊的症状已经得到明显缓解,于是给予患者出院诊断,并嘱患者定期复查。术后半年,患者前来复查时,自述视物已恢复到患病前,且半年中并未存在不适,眼底也未曾出现过充血等症状,且眼底裂孔始终处于封闭状态,提示患者疾病得到治愈。四、注意事项看到患者彻底痊愈,我也感到十分欣慰,但为了患者日后的身体健康,因此患者仍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1、提醒患者术后注意适度用眼,避免过度用眼后,反而导致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2、日常多注意眼部卫生,如避免总是用手揉搓眼睛,尽力避免长期处于存在大量灰尘、粉尘的环境中。对于洗脸巾、浴巾等用具建议进行定期消毒,以免其中的细菌进入眼睛;3、建议患者密切观察裂孔的愈合情况,出现眼部不适或其他异常情况时,需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五、个人感悟通常情况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会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对患者的视力影响较大,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失明。而该病例中的患者,则是因其裂孔较小,发现时间并不是很晚,同时视网膜脱离范围有限,因此并不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而是仅通过创伤较小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便对患者的裂孔进行封闭,从而使患者视力逐渐恢复,摆脱了失明的风险,使患者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需要警惕的是,术后嘱咐患者一定要密切观察裂孔和视网膜的封闭情况,以免由于裂孔为完全封闭而导致患者出现更为严重的视网膜脱离。
3613 75
2022-07-21

视网膜裂孔不可怕,激光治疗简单又有效

黎黎 主任医师 眼科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本篇病例患者是一位老年男性,就诊前2天出现右眼视物模糊,有遮挡感,于是前往医院就诊,门诊行眼科检查后确诊为视网膜裂孔。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激光封闭术,术后患者恢复较好,住院5天后居家用药巩固治疗,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不适症状消失,病情痊愈,但仍需定期复诊。【基本信息】男、67岁【疾病类型】视网膜裂孔【就诊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时间】2022年3月【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激光封闭术)+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外用药物(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口服药物(羟苯磺酸钙胶囊、维生素B1片、甲钴胺胶囊)【治疗周期】住院治疗5天,定期复查【治疗效果】病情痊愈,视物模糊症状消失一、初次面诊患者男,67岁。主诉于就诊前2天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右眼视物模糊,主要表现为有遮挡感,但无视物变形、闪光感、眼红、眼痛、畏光等不适症状。于门诊行眼科检查,右眼视力为4.2,左眼视力为4.8;双眼球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深、房水清、瞳孔正常,晶状体中央及后囊下混浊;右眼玻璃体内积血,检查眼底提示右眼视盘边界清,动脉细,静脉迂曲,颞下见一约1PD大小马蹄形裂孔,周围水肿,中心反光不清。所以初步诊断为右眼视网膜裂孔,收入院进行治疗。二、治疗经过入院后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并说明针对视网膜裂孔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所以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修补裂孔。患者及家属经过商议后,决定采取激光封闭术。首先患者服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改善局部微循环,并于术前静注葡萄糖注射液,促进周围渗出液的吸收,在局麻下通过激光照射使裂孔处互相粘连,术后遮盖患者双眼,并应用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扩瞳,以维持睫状肌的麻痹状态,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病情稳定后出院居家治疗。出院后坚持口服维生素B1片、甲钴胺胶囊,以及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点滴双眼。三、治疗效果患者住院5天后,虽玻璃体内积血仍然存在,但右眼视力已经从4.2提高到4.6,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好,目前仍有右眼视物模糊、遮挡感,属于术后正常反应,嘱其出院疗养,并于出院后第1周、3个月时分别回医院复诊,第1周复诊时右眼视物模糊症状已经消失,积血也基本消退,且未出现闪光感、视物变形等异常情况,目前该患者恢复进展良好,仍在定期复诊中。四、注意事项患者行激光封闭术后,嘱其减少头部的活动,尽量避免打喷嚏、咳嗽、用力排便,以减少玻璃体震动;同时注意观察右眼情况,当出现严重闪光感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住院5天后患者出院,十分开心,想到入院时患者因疾病而焦虑、恐慌的神情已褪去,我也感到十分欣慰。并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1周应前来门诊复查,以后每3个月复诊1次;生活中避免提重物,捡东西时尽量保证上半身直立;且术后需严格按医嘱使用药物,进行巩固治疗。五、个人感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会逐渐液化,所以视网膜裂孔好发于本篇病例患者这类年纪较大的人群。且由于该病多无异常症状,多与体检中发现,往往会延误治疗,万幸的是本篇病例的患者治疗较为及时,未错过激光修补的最佳时机,且术后恢复较好,但仍需要定期复诊,以便及时发现异常,预防视网膜裂孔复发。
5102 92
2022-07-13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好

王业青 副主任医师 眼科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本病例患者因右眼视物变形2天来我院就诊,经视力、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后,诊断: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该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性,嘱咐患者去除全身发病诱因,戒烟酒,勿过分劳累,口服药物,定期随访。3个月后患者视物变形症状消失、痊愈。【基本信息】男、40岁【疾病类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就诊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时间】2021年8月【治疗方案】口服药物(复合维生素B片、维生素C片)【治疗周期】门诊治疗3个月【治疗效果】病情已得到控制,患者视物变形症状消失一、初次面诊患者男性、40岁,第一次来我院就诊时主诉为“右眼视物变形2天”。患者自述:2天前,突然出现右眼视物变形,直线变成弯的,不伴眼红、眼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休息1天后症状未见缓解,故急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追问患者患病前是否有其他诱因,患者自述:患病前工作特别繁忙,经常熬夜工作,着急上火,身体健康状况欠佳,血压也比平时高一些。查体:右眼矫正视力0.6、左眼矫正视力1.0,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眼底检查发现黄斑区约3PD的盘状浆液性视网膜浅脱离区,中心凹反光消失,左眼眼底大致正常。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提示:右眼黄斑区局限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内皮层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提示:右眼黄斑区可见炊烟样荧光渗漏。以上检查结果均支持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二、治疗经过目前仍认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自限性疾病,3-6个月大部分患者可自愈。去除全身发病诱因,戒烟酒,勿过分劳累,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维生素C片,定期复查。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向他们解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可自愈性,大部分患者恢复后中心视力可以完全恢复至生病前,预后较好,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并且告诉他们改善生活方式,减轻压力,对疾病病程、预后的影响,患者及家属表示了解并愿意配合治疗。三、治疗效果治疗2周后复查,患者自觉视物变形的症状有所缓解,与患者沟通后,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情绪明显缓解。患者治疗1个月、2个月复查时均有明显好转。第3个月复查时,患者描述:视物变形症状完全消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也提示右眼黄斑区大致正常。患者和家属感觉对这次治疗非常满意,叮嘱患者定期复查,如果病情有变化随时就诊,患者和家属表示了解、一定按时复查。四、注意事项我对于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也感到非常欣慰。治疗周期结束后叮嘱患者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劳累。调整心态、缓解生活及工作中的压力。日常饮食上,多摄入一些高维生素食物,比如新鲜的水果、蔬菜、动物内脏等,也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尽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告知患者及家属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也会有复发的可能,嘱咐患者定期复查,如果出现病情变患随时就诊。告知患者健康的生活,适量的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都能有效减少疾病复发的几率。五、个人感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见于20-45岁的青壮年,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易复发、有自愈性。目前对于20-45岁这个年龄层来说,肩负着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压力。建议在繁重的工作及生活之余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酒,勿过分劳累,找到舒缓自我压力的解压方式。大部分患者3-6个月可自愈,且大部分患者恢复后中心视力可以完全恢复至生病前,预后较好,即使得病也不要过分紧张、焦虑,这样才能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4320 48
202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