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广州市脑科医院中医科
广州市脑科医院
本科室共收录16位医生
科室介绍

广州市脑科医院中医科,最早在1953年开展针灸治疗精神疾病,1957年成立中医病区,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医神志病科目前下设中医门诊、中医1区(男)、中医2区(开放病区)、治未病科、针灸科及丁国安名中医工作室,编制床位100张。此外,在白云院区对口病区江村5区(男),编制床位130张。此外,在白云院区对口病区江村5区(男),编制床位130张。

设备配置方面,中医神志病科依托医院拥有无抽搐痉挛治疗仪、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等专科诊疗设备,配备了11类29项的中医专科诊疗设备,最新引进了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中医五行音乐治疗仪、中药熏蒸仪、中药沐足桶等设备。

学科建设,2009年获“广州市中医名科中西医结合郁病专科建设单位”;2011年获“广州市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1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2013年获“广东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13年获广州市“十二五”重点专科;2014年获“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16年获“广州市中医名科建设”项目;2017年获得“广州市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院内特色专科建设”项目;2018年中医神志病1区获得“广东省卫生计生系统青年文明号”殊荣;2019年获广州市中医神志病“治未病”指导中心、广州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20年获得广州市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治疗示范单位。在学科建设中,中医神志病科得到了国家、省市、医院在政策、资金、管理方面的大力支持,已经发展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中医重点神志病专科。

学科影响力方面,中医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神志病诊疗指南》指导专家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委员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委员会委员单位,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神志病分会常委单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心身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精神分会常务副会长单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理事单位,广东省传统医学会神志病分会主委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症委员会副主委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

人才队伍方面,现有医、技、护人员77名,其中医师19人,中医或中西医执业医师13人,占86.4%,广州市名老中医1人,有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2人,国家级学会专科分会委员及以上共6人,其中副主委以上有3人,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0人,硕士生导师1人,博士4人,硕士12人。

科研方面,近五年中医神志病科获国自然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项,地市级课题6项;发表国际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10篇,国内医学类核心期刊31篇,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出版学术专著5本,参编3本;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教学方面,中医神志病科为国家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病区,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教学实习点。

临床方面,科室门诊量3万余人次/年,住院部收治人数600多人/年。中医神志病科以郁病(抑郁症)、癫病(精神分裂症)、狂病(躁狂发作)为优势病种,住院部主要收治病种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门诊治疗病种除上述疾病外,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焦虑、抑郁、体质调理等。治疗方面,除了精神科药物治疗、MECT治疗、康复治疗等西医常规治疗外,科室还开展了口服中药汤剂、针刺、艾灸、子午流注穴位刺激治疗、拔罐、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灌肠、中医五行音乐治疗、中药沐足、耳穴压豆、微波针等中医传统治疗。

中医神志病特色疗法包括以下13种

1.艾灸(悬灸)缓解抑郁焦虑及精神科药物引起的月经不调

2.热熨敷(中药封包)改善精神科药物引起的月经不调

3.隔物灸(脐灸)缓解精神科药物所致流涎

4.穴位敷贴改善精神科药物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

5.拔罐法缓解抑郁症状

6.刮痧治疗睡眠障碍

7.耳穴压豆改善不寐、心神不宁

8.足底反射区刺激改善郁病不寐

9.中药泡洗(足部)改善神志病不寐

10.经穴推拿缓解精神科药物所致的癃闭

11.中药熏蒸缓解神志病患者抑郁症状与不寐

12.开天门经穴推拿缓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后头痛

1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精神科药物所致的便秘


科室擅长
便秘
失眠
抑郁症
焦虑症
月经不调
产后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心理障碍
睡眠障碍
入睡障碍性失眠
抑郁性神经症
老年期抑郁障碍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口干症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慢性失眠症
轻度抑郁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
心境障碍
中度抑郁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