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本科室共收录21位医生
科室介绍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目前有医生19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及博士后2人,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90%具有博士学历。护理人员46人,其中主管护师7人,护师31人,护士8人。消化内科顾问胡品津教授、科主任高翔教授均为消化领域知名专家,临床经验丰富,且在亚洲炎症性肠病学会、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医学会有重要的学术任职。
消化内科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点专科、广东省疑难消化病转诊平台。近年来,在我国著名消化病学家胡品津教授、科主任高翔教授的带领下,消化内科已构建成一个医疗技术先进、病种覆盖全部消化系统内科疾病(食管、胃、肠、肝、胆、胰),并以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小肠疾病(诊断及内镜治疗)及胃肠动力等为特色的专科。消化内科连续多年被评为“广东省最强科室”称号,其炎症性肠病专病诊疗量位于全球前列。
消化内科诊疗范围包括急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急慢性腹泻、不明原因消瘦、便秘及各种原因的肝胆及胰腺疾病等。炎症性肠病是消化内科最具特色的亚专科,为国内最大的炎症性肠病中心之一,获得全国首批“炎症性肠病诊疗区域中心”,承接国际多中心炎症性肠病新药项目数十项。
2017年,国内炎症性肠病领域唯一专业期刊《中华炎性肠病杂志》正式落户我院,胡品津教授担任主编,高翔教授等为编委之一。2020年起,消化内科及外科共同成立小肠疾病中心,中心配备涵盖临床、内镜及多学科的强劲医疗团队,小肠镜治疗等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特色诊疗:
(1)炎症性肠病

自2012年起,为了解决复杂炎症性肠病的诊治需求,在胡品津教授的倡导下,以中山六院消化内科和结直肠外科为主体,联合肛肠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营养科、护理团队等成了中山六院炎症性肠病中心。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以炎症性肠病专病诊治为方向的多学科协作团队(MDT)之一。目前炎症性肠病亚专科编制床位96张,年均出院炎症性肠病患者达6000人次,专科年门诊量超过1万人次,炎症性肠病-MDT每周进行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年讨论病例数超过200余例,为一大批疑难炎症性肠病患者提供了多学科诊疗意见。在团队协作下,以我院为通讯作者单位起草了“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共识意见(广州,2012)”、“建立我国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质量控制指标的共识(2016)”,并参与全部国内炎症性肠病相关共识意见的制定。“中国炎症性肠病患者巯嘌呤药物的个体化策略的建立和应用”于2022年被评为“广州市临床特色技术”。
(2)小肠镜的诊疗新技术
消化内科联合小肠内镜科开展以小肠疾病诊治为特色的内镜下的诊断和治疗项目,国内率先开展了小肠镜下的小肠狭窄切开扩张术、小肠狭窄球囊扩张术、小肠镜下止血、小肠镜下小肠良性肿瘤及息肉切除术、小肠镜下小肠血管瘤的治疗、小肠镜下瘘管闭合、小肠镜下脓肿切开引流等新技术,小肠镜手术量及小肠镜对接率(全小肠检查率)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每年完成小肠镜检查及治疗1000余例,其中小肠镜下治疗占24.91%。
科研实力:
消化内科围绕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药物研发、个体化和精准治疗、并发症处理等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近5年主持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数十项,近5年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ClinGastroenterolHepatol、AlimentPharmacolTher、InflammBowelDis和ClinPharmacolTher等专科顶级杂志上,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多项研究成果被国内炎症性肠病指南引用。
科室擅长
胃炎
胃溃疡
肝硬化
便秘
慢性腹泻
胰腺炎
慢性胃炎
反流性食管炎
脂肪肝
胃肿瘤
十二指肠溃疡
慢性浅表性胃炎
克罗恩病
肠肿瘤
消化道出血
急性胰腺炎
功能性胃肠病
急性胃炎
慢性胰腺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
胃食管反流
腹泻
慢性胆囊炎
炎症性肠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