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天津市天津医院放射科
天津市天津医院
本科室共收录11位医生
科室介绍

天津医院放射科是集影像诊断和影像技术各门类为一体的综合影像学科,承担医学影像学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任务。
放射科现有各级医技人员50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技师2人、副主任护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多人在全国及我市专业学术团体担任主委、常委及委员等职务,同时担任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杂志等多个专业期刊的编委。
科室配有影像检查设备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3台,数字X线摄影系统(DR)5台,移动DR2台,高端CT2台,3.0T高场磁共振设备2台,可全面满足临床、教学和科研需求。搭建了覆盖全院的PACS、RIS系统,实现了影像的信息化、数字化过程,并实现诊断报告、影像胶片自助发放。
随着我科影像设备的日益完善和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每年为患者提供检查服务量逐年增加,2020年已超过26万人次。学科以解决临床需求为工作重点,重视多学科合作交流,坚持以科研为先导的临床学术交流、病例探讨。
历年来,多次荣获天津市卫生局颁发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质量控制优秀奖”、“DR质量控制优秀奖”、“MRI质量控制优秀奖”、“CT质量控制优秀奖”。
放射学科是天津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点,目前已毕业研究生60余人(外国留学生3人)。承担天津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影像学基地任务,已完成10届学员培训。
担任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科3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两门国家级、省市级优秀课程负责人单位,为天津市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影像专业人材。
先后承担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攻关项目和面上项目11项,在SCI收录杂志及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完成天津市卫生系统引进应用新技术填补空白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次、实用新型专利多项。
目前重点研究领域:
1.脑血管病多模态磁共振检查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的动态MRI检查序列优化及常见疾病的诊断;臂丛及腰骶丛神经MR成像的技术探讨;MR水成像技术在腹盆部疾病诊断的拓展研究;盆底结构(女性、男性)的MRI解读;骨盆骨折分型中骨盆肌肉损伤的MRI评价;
瘢痕子宫妊娠瘢痕憩室形成的MRI诊断标准;磁共振多模态成像预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可行性;MR关节造影对比剂浓度及检查序列的探讨;四肢骨关节运动损伤的MRI评价及分级;膝关节退行性变多结构的MRI定量研究;跗骨窦解剖、疾病MRI分析;
2.体位设计在去除锁骨下静脉CT伪影的应用;男性乳房腺体/脂肪比的低剂量CT测量研究;肺部损伤容积比的CT分析;肋骨骨折微创手术前CT精准定位的研究;低剂量CT扫描参数优化在漏斗胸中的应用;心率不齐状态下提高冠脉CT血管成像质量的研究;能谱CT在退行性骨关节病中的应用;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CT灌注研究;4DCT血管成像精准评价复杂骨盆骨折“死亡冠”血管;对照分析单能量与混合能量CT显示股前外侧皮瓣血管的研究;双下肢全长低剂量CT参数优化用于截骨矫形术前的评价;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动脉网解剖变异CTA研究;双足负重位CT重建数据的骨科测量与DR平片对照;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评估骨肌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特征;
3.骨关节系统功能位X线摄影辅助器具的研制;数字化体层融合技术对骨折愈合判定的研究;胸部双能量摄影观察肺部结节的研究;青少年脊柱侧弯全长摄影技术及相关测量;系统分析下肢全长摄影的临床需求,并针对不同需要制定测量方案;足负重位X线摄影角度测量;麻醉下髋关节造影三维摄片技术在DDH非手术治疗的应用;
麻醉下特殊体位X线摄影技术的研究;完善了在数字化摄影时代,胶片1:1打印的难题。

科室擅长
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
变应性血管炎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
喉血管瘤
四肢血管损伤
乳腺血管肉瘤
上皮样血管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上肢血管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