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屈光与角膜病科创建于2010年。学科带头人赵少贞,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屈光与角膜病学组委员。天津市眼科分会常委,亚太干眼学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医30余年,完成各种眼表及角膜移植手术3千余例,完成近视眼矫正手术4万余例。白内障手术3万余例,擅长各种角膜移植手术,高度近视手术及各种疑难眼表疾病的治疗。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及参编著作14部,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担任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
培养博硕士研究生80余名。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团队包括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医学博士6人,获得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的奖项和基金支持。
科室临床诊疗特色及科研成果
眼表病区拥有HRTⅢ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lipiview和E-EYE等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年手术量约1500台次,治疗范围包括:难治性角膜炎、圆锥角膜、高度近视、翼状胬肉、白内障、干眼及糖尿病眼表疾病等。自成立以来,成功完成角膜移植、角膜交联等眼表手术数千例,ICL植入术千余例,数百例后巩膜加固术等复杂手术。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于2001年行第一例角膜移植手术。在天津市率先开展了角膜深板层移植技术,较全层角膜移植手术具有恢复快,散光小,排斥发生率低等优点。并在天津市开展了第一例角膜内皮移植技术及人工角膜移植术。该手术复杂,要求精良的技术和材料,人工角膜适合于穿透性角膜移植难于成功的双眼盲目患者,而且是对目前严重角膜瘢痕血管化、严重眼睑或泪液功能不良患者最有效的复明手段。
角膜交联术经过十余年发展,在国际上已成为治疗膨隆性角膜病变(包括圆锥角膜、角膜溃疡)的主要手段,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作为天津市第一所开展角膜交联术的医院,为广大圆锥角膜患者带来了福音。
2002年,屈光与角膜病科开展了第一例有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手术千余例,2007年,在华北地区率先开展了第一例ICL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为高度近视患者的摘镜带来更安全的手术体验、更持久的术后效果,我们目前所用的国际最先进的ICLV4c(免虹膜打孔中央孔型晶体)及PRL(后房漂浮型晶体)等晶体也为眼部条件特殊的近视眼患者提供了多种选择。
后巩膜加固术是用异体巩膜等材料加固眼球变薄的后部巩膜的一种手术方法,目的是控制和减少近视度数的发展,达到稳定近视度数、阻止黄斑及后极部视网膜变性发生和发展的作用,从而挽救进展迅速的高度近视患者。
这种手术适合于控制高度近视的眼轴进行性延长,尤以青少年高度近视眼球轴长超过26毫米、近视屈光度每年加深发展超过1.00D者有重要意义。在我院数百例行后巩膜加固术后的患者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眼库于2001年按照美国眼库标准进行建设,拥有离体角膜内皮显微镜及分析系统、角膜保存恒温冰箱、裂隙灯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及超净工作台等先进设备。眼库职能是采集、筛选、处理、保存、研究角膜材料及其它眼组织,并将最优质、安全的供体材料第一时间供给需要的患者。
眼库成立以来得到天津医科大学、红十字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登记捐献的志愿者逐年增加。目前已有约3000名志愿者登记备案作为角膜捐献的后备军,为给他人带去光明贡献力量。
屈光与角膜病科多年来在临床和基础科研方面成果突出,承担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并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励,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和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百篇。
带教教学情况
近年来与美国大学等多家国际著名眼科机构联合人才培养,并多次举办国际眼科论坛和全国性屈光角膜疾病诊疗学习班,培养来自全国各地学员千余名。并长期与美国、新加坡等世界著名眼科专家开展卓有成效的国际性交流与合作。
通过IRPL技术,能够精确控制强脉冲光IPL的能量准确输出,可以通过皮肤下的热传导加热睑板腺,从而改善睑板腺内脂质分泌的流动性,提高泪膜的稳定性和眼表功能,消除非正常血管,同时可以减少细菌及螨虫的生长,减少炎症,进而达到改善干眼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