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感染科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传染感染科

切换
logo

科室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是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同时也一直是儿科医院重点学科,是卫生部唯一具有集医、教、研为一体多学科紧密合作完整保留小儿传染和感染病专业特色的学科,是国家和上海市小儿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监测和定点医疗单位,一直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小儿传染感染肝病专业医师和研究人员培养基地。目前有独立的传染病、感染病、肝病的门诊和住院病区,专业床位50张,诊治疾病的种类涉及法定报告传染病、各类感染性疾病以及儿童肝病。本专业共有专科医师22名,85%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护士25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2名。目前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8名、专业住院医师5名以及年轻博士、硕士为主的专业学术队伍,床位数50张。在多次国家和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处置儿童突发传染感染病的主导作用。无论是在应对2003年的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2009年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2011年猩红热暴发以及2013年人感染禽流感H7N9、季节性流感暴发等公共突发医疗事件中,均出色地完成了临床的救治和预防控制工作;参与各类应急及突发传染病救治决策方案的制定、会诊等工作。承担全国和上海市儿童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和特殊儿童疫苗接种的专家咨询和指导工作,一直挥为国家小儿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控和诊治、儿童疫苗接种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建议,为儿童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来,传染感染的专业科研工作从重症传染病的治疗和抢救逐渐扩展到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疫苗及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的研究、婴儿肝病综合征、手足口病、麻疹、流感、EV71、猩红热、重要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特殊人群疫苗接种、细菌耐药和抗生素合理使用等各个方面。2008年获得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及2009年卫生部儿童突发与危重传染/感染性疾病诊治基地建设项目,2017年成立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传染感染免疫中心。目前是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小儿感染及肝病学组组长单位、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组长单位及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学组组长单位、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预防接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免疫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世界卫生组织抗生素工作组专家成员单位。专业对各种儿童常见传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具有规范的诊疗常规,重症传染病诊疗水平及抢救成功率位于国内领先水平,重危病例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儿童肝病中心成立于2005年9月,通过开展肝脏穿刺病理检查、基因检测技术和代谢性疾病的检查,首先在国内报道了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和Alagille综合征等遗传代谢性肝病病例。肝穿刺病理诊断、基因分子诊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防治、胆道闭锁患儿系统管理、疑难及危重儿童肝病的诊治、肝移植为本中心的特色。我院肝病中心在诊治儿童肝病方面始终和国际接轨,对各种罕见、少见、疑难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为全国诊治儿童肝病的中心。科研工作从重症传染病的治疗和抢救逐渐扩展到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疫苗及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的研究、儿童肝病、手足口病、麻疹、流感、猩红热、新发突发传染病、细菌耐药、抗生素管理、疫苗接种的临床问题等各个方面,先后获得各类研课题51项,发表论文420篇,其中英文论著36篇,科普文章42篇。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4项。先后培养博士生15名,硕士生23名,培养全国各地专科进修人员30余名;主编或副主编《小儿肝胆系统疾病》、《感染病学》、《儿科感染病学》和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临床儿科专业用书《小儿传染病学》等著作及教科书18部,参编著作38部。
详情

科室疾病

蔡洁皓
副主任医师传染感染科
三甲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160
去咨询
博士
擅长:各种不明原因发热、细菌及病毒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包括肺炎、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口炎等各种感染性疾病,以及各种疫苗相关问题,包括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疫苗推迟及补种、自费疫苗的适时接种、特殊人群预防接种等。
俞蕙
主任医师传染感染科
三甲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博士
博导
擅长: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丙型肝炎,尤其母婴传播的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的诊断和治疗,各种病原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尿路感染、中枢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如小儿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小儿脑炎、小儿脓胸、儿童中耳炎、儿童鼻窦炎。
林凤
主任医师传染感染科
三甲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教授
擅长:小儿常见感染性疾病(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
曾玫
主任医师传染感染科
三甲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博士
擅长:儿科发热性疾病、发热出疹性疾病、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以及各类儿童传染病的诊治,抗生素合理使用与管理,疫苗的临床问题,特殊儿童的疫苗接种。
王晓红
主任医师传染感染科
三甲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擅长:儿童感染及传染性疾病,儿童肝脏疾病,如小儿肺炎、小儿支气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儿童多次链球菌感染的原因
2023.09.13
引起儿童多次链球菌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护理不当、皮肤感染,家长需及时带其前往医院儿科就诊。也可能是免疫功能减弱导致,需要提高免疫力,此外,也不排除治疗疗程不足、链球菌耐药等原因引起,需引起重视。1、护理不当:链球菌感染多见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等呼吸道疾病,容易在冬春季节流行。此时气温通常有所变化,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导致儿童着凉、感冒等,会出现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甚至会反复发作。2、皮肤感染:多见于炎热的季节,皮肤出现损伤,比如被蚊虫叮咬以后的抓伤,如果没有护理好皮肤,也会引起皮肤脓疱而出现链球菌感染,甚至会形成外科性的猩红热。如果皮肤护理不当,也容易引起链球菌的反复感染。3、免疫功能减弱:免疫功能比较弱的儿童,比如营养不良或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等,因为免疫力比较差,会出现反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其中链球菌感染也比较常见。4、治疗疗程不足:可能是治疗疗程不足够,或者是药物剂量不足,一般推荐使用青霉素进行10天治疗,治疗链球菌感染。如果疗程不足够,往往会引起链球菌的反复感染。5、链球菌耐药:还需要注意是否为链球菌耐药,如果是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对于链球菌感染使用克林霉素或红霉素,目前链球菌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比较高,因此可能会因为耐药而导致链球菌反复感染。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儿童验血时发现抗链O反复升高或持续数月之久,此种情况能不能判断是反复的链球菌感染,还需要结合儿童的临床表现,需要医师的临床的判断。
播放语音
张玉晶主任医师儿内科
12.38万
58
手足口病的防与护,你需要知道这些
2023.06.13
万伟琳副主任医师儿科
4203
53
手足口病高发人群是几岁
2023.02.13
手足口病是指由肠道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婴幼儿的疱疹性传染病,以口腔、手、足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高发人群为5岁以下的儿童,1-2岁多见。若机体受到肠道柯萨奇病毒侵袭,病毒在体内生长繁殖,可能会诱发手足口病,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厌食、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该病毒主要以飞沫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染性较强,该病的传染途径以口-口和粪-口途径,人和人间传染为主。婴幼儿的免疫力较弱,对疾病抵抗力低下,容易受到肠道柯萨奇病毒侵袭并诱发疾病,因此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为5岁以下的儿童,1-2岁多见,成人偶见。若儿童患病后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此病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可以遵医嘱应用阿昔洛韦乳膏、利巴韦林泡腾颗粒等药物抗病毒治疗。若儿童出现皮疹、发热、腹泻等不适症状,可以前往小儿感染科就诊,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明确诊断。日常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吃生冷的食物,如雪糕等,还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预防疾病发生。
王仕奎主任医师小儿内科
4464
193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