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是中国儿童保健学和发育行为儿科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所在教育部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是迄今为止中国儿科领域唯一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研究机构。
自1976年科室成立,在郭迪、许积德、沈晓明、金星明、黄红等数代多位教授指导和带领下,为中国儿童保健学和发育行为儿科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大量开拓性贡献。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郭迪教授率先提出把儿童疾病预防作为儿科重要内容,并在新华医院成立基础儿科学教研室,这成为儿童保健学科前身。
1960-1961年,郭教授参与和主编《基础儿科学》、《系统儿科学》,是中国最早系统阐述儿童保健和发育行为儿科学理念和实践着作。1976年,新华医院成立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医院的儿童保健科;1978年上海儿科医学研究所成立时专设儿童保健研究室,这是教育部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前身;2006年,因疾病谱改变,沈晓明和金星明教授合作主编中国首部《发育行为儿科学》,为中国发育行为儿科学专科化建设奠定基础。
学科创建以来始终重视儿童生长与神经行为发育两大领域,在儿童早期发展促进、新生儿听力筛查、睡眠障碍、语言障碍、孤独症、多动症、铅损伤等临床和研究中贡献突出。
科室团队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受环境重点试验室的支持建设,学科始终重视儿童生长与发育两大领域的临床工作。在生长方面,致力于生长监测和营养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开设了儿童营养门诊和较具特色的生长发育营养门诊,依据纯母乳喂养率逐渐下降,固体食物添加多样性减少和家长对儿童体格标准的错误态度这些比较典型的喂养问题,我们设计了“父亲支持”模式促进母乳喂养,设计了生长保健卡,在国内率先推广了顺应性喂养策略,率先发现了动物性食品的早期引入对儿童营养具有重要作用,也发现了钙卫蛋白对早期食物过敏的诊断价值。
在发育方面,以当前难以解决的常见问题为突破口,重点放在语言障碍、多动症、重金属中毒和孤独症等方面,尤其是在多动症方面,我们首先提出了药物、教育和行为治疗相结合的多模态方法,基于杨浦区医联体平台,围绕多动症儿童的全生态圈人群,通过四个医疗阶段,发挥互联网工具作用,实现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合作,为ADHD患儿和家庭提供最合适全面的精神健康服务。
同时,科室率先将多动症的干预和防治从学龄期提前到学前期,首次针对学前多动症儿童建立早期客观评价方法和适合学前儿童的有效干预方案,引进并修订的DIPA的诊断性的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完善了学前ADHD的执行功能评估,开发新森林教养计划的ADHD患儿家长自我帮助方案的中国版本,在临床使用、验证学前ADHD的干预方案并随访,建立起从学前到学龄ADHD的系统性精准化的诊疗方案。
另一方面,我们针对学前儿童多动症中习惯化形成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在特异性细胞水平上明确关键致病基因和行为影响的特点,不仅为未来临床制药和精准治疗提供分子靶标,也为相关行为调控技术的内容提供了优化时间节点。
在孤独症方面,进行药物和行为干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合影像学、遗传学以及计算神经生物学等研究手段,为孤独症诊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从目前单一行为干预模式拓展至更精准高效药物干预多元模式,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的服务能力和医学影响力。通过上述种种我们科室将生长和发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最佳结合点。
此外,我们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儿童铅中毒的诊治门诊,患者来自全国各地。这些专业分支均是开拓性的。我们以科研带动和提升临床,在生长发育监测、语言障碍、铅损伤、多动症,喂养问题等系列研究的基础之上,已经或正在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使之成为我们学科的特色,并且与国内外开展广泛的交流,使这些特色走在全国前沿,并在全国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