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部位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上臂三角肌、股外侧肌,可以采用十字法、连线法、三角形法等方法进行定位。
1、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这是因为此区域避开了坐骨神经和主要的血管,相对安全。例如,在医院给成人注射抗生素等药物时,这个区域是常用的部位。
2、连线法
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这种定位方式简单且准确,同样考虑了避开神经和血管,减少对身体重要结构造成损伤的风险。
三角形法:以示指尖置于髂前上棘,中指尖置于髂嵴下缘,两手指构成一个三角形,此三角形区域就是臀中肌、臀小肌的注射部位,这个区域肌肉较厚,对于小儿或体弱消瘦的患者比较合适,可以提供良好的药物吸收环境,并且能够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此处的注射区位于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这个部位比较容易暴露,方便注射操作,通常用于小剂量的疫苗接种,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等的注射。不过此部位肌肉较薄,只能用于小剂量注射,如果药物剂量较大,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硬结等情况。
此处的注射区位于大腿中段外侧,一般在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左右,宽约7.5cm的区域。这个部位大血管和神经较少,且肌肉丰厚,可操作性强,尤其适用于多次注射或需要注射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情况。
1、注射前: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过敏史、疾病史等相关信息,有助于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过敏等不良反应,尽量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
2、注射时:要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摆好姿势,保持注射部位稳定,方便医护人员准确注射,如果感觉不适或者疼痛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但不要随意移动身体。
3、注射后:在注射场所稍作停留,一般观察15-30分钟,看是否有头晕、心慌、皮疹等不良反应,注意注射部位的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揉搓、搔抓注射部位,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