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毒本身并非肉眼可见的形态,但其所引发的皮肤病变,在初期通常表现为红色的斑丘疹,多在面部和四肢出现,边界比较清晰,并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皮疹最初多在面部出现,这是因为这些区域的皮肤相对较为敏感,病毒容易在此引发病变;四肢也是皮疹较早出现的部位,比如手部和脚部,其中手掌和足底的皮疹出现也较为常见,可能是由于这些部位接触外界较多,病毒更容易入侵。
开始时为斑丘疹,呈现为边界比较清晰的小丘疹。这些丘疹微微隆起于皮肤表面,直径大概在2-5毫米之间。从外观上看,像是一个个小疙瘩,形状比较规则,大小相对均匀。
皮疹颜色一般是淡红色至深红色。颜色的深浅可能与病毒的载量、局部皮肤的炎症反应程度有关。淡红色的皮疹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初期,炎症反应较轻;而深红色则可能意味着炎症反应较为强烈,或者是病毒在局部皮肤细胞内复制活跃。
除了皮疹外,患者在发病初期可能还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因为病毒进入人体后,除了在皮肤局部引发病变外,还会引起身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的不适。
1、密切接触传播:皮肤接触是关键途径,与猴痘患者长时间亲密接触,例如拥抱、抚摸等,若健康人皮肤有破损或接触到患者皮疹、体液,病毒可通过破损处或黏膜进入人体。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飞沫,近距离接触者吸入含病毒飞沫可能被感染,不过其飞沫传播能力较部分呼吸道病毒弱。
2、母婴传播:孕期可经胎盘使胎儿感染,母亲若在怀孕期间感染猴痘病毒,病毒能突破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发育。分娩过程及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也具风险。新生儿接触母体皮疹、分泌物或通过哺乳等行为都可能感染猴痘病毒。
3、接触污染物传播:接触被猴痘患者污染的物品,如衣物、毛巾、床单等,若再接触自身口、鼻、眼等黏膜或破损皮肤,就可能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