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科科室相关科普
尿蛋白(++)是什么意思,严重吗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尿蛋白(++)是指尿液中尿蛋白的定性试验结果为阳性,表明尿液中存在中等量的蛋白质。其严重性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尿蛋白(++)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剧烈运动、高蛋白饮食、发热以及应激状态等。其中,肾脏疾病是尿蛋白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会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蛋白质从血液中漏出进入尿液。 如果是由于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高蛋白饮食、发热、应激状态等)引起的暂时性尿蛋白升高,一般不严重,通常在消除诱因后尿蛋白会恢复正常。 如果是由于肾脏疾病等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尿蛋白升高,则需要引起重视,因为长期尿蛋白阳性会对肾脏造成持续损伤,严重时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出现尿蛋白(++)时,患者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如肾功能检查、尿常规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脏彩超等。 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肾脏疾病引起的尿蛋白升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蛋白升高,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927
2024-09-07
hr肌酐偏高是什么意思
黄晓晔
主任医师
肾病科
hr肌酐偏高,即血清中的肌酐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是医学检查中反映肾功能受损的一个重要指标。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出体外。当血液中的肌酐浓度升高时,往往意味着肾脏的排泄功能出现了问题。 hr肌酐偏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可能是肾脏疾病的直接表现,如急性肾损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下降,进而使得肌酐等代谢废物在体内滞留。hr肌酐偏高也可能与一些非肾脏疾病有关,如剧烈运动后肌肉分解产生的肌酸增多、摄入过多高蛋白食物导致代谢产物增加等。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利尿剂等也可能对肾脏造成损伤,从而导致肌酐偏高。 hr肌酐偏高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症状,如水肿、腰痛、尿色异常等。水肿是肾功能受损后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晨起时眼睛和脸部的水肿,以及脚踝和下肢内侧的水肿。腰痛则可能由于肾脏炎症、结石或积水等原因引起。尿色异常则表现为尿液呈深褐色或混浊状,这可能是尿液中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增多的表现。 对于hr肌酐偏高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急性肾损伤患者,需要积极纠正病因、改善肾脏灌注、解除梗阻等;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则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透析治疗等。预防hr肌酐偏高也非常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都有助于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肌酐偏高的风险。 hr肌酐偏高是肾功能受损的一个重要指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注意保护肾脏功能,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肾脏疾病。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减少肌酐偏高的风险。
754
2024-09-07
肾钙化灶是什么病
黄晓晔
主任医师
肾病科
肾钙化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肾脏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的一种病理状态,通常指的是在肾脏的实质内出现的高密度阴影,这些阴影由钙盐沉积形成,可能表现为点状、片状或更广泛的钙化区域。 肾钙化灶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肾炎、肾结核、肾结石等肾脏疾病。在肾炎患者中,由于细菌等病原体的入侵,炎症因子会刺激局部肾脏组织,导致瘢痕形成,进而引发钙盐沉积,形成钙化灶。 肾结核则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有关,患病后肾实质内可能出现脓腔或空洞,这些区域容易沉积钙盐,最终形成钙化灶。肾结石则是由于尿液中的矿物质和盐类在肾脏内沉积而形成的结晶体,长期存在也会引发钙化灶。 肾囊肿、髓质海绵肾等肾脏疾病也可能导致肾钙化灶的出现。这些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局部组织的炎症、出血或坏死,都可能引发钙盐的异常沉积。 肾钙化灶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高密度阴影,但其临床意义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有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无症状的钙化灶,而无需特殊治疗;而有些患者则可能伴随腰酸背痛、肾绞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需要针对原发病因进行积极治疗。 对于出现肾钙化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肾钙化灶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中药调理以及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 饮食调整方面,建议患者减少高钙食物的摄入,如奶制品、坚果等,并增加水分摄入以稀释尿液中的矿物质浓度。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抗钙结石药物来抑制新结石的形成,并促进已形成的结石溶解或排出。对于较大的钙化灶或伴有严重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移除钙化物质并保护肾脏功能。
917
2024-09-07
肾小管损伤能治好吗
黄晓晔
主任医师
肾病科
小管损伤能否治愈,取决于损伤的性质、病因及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一般而言,急性肾小管损伤在及时去除病因并接受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大多可以恢复,而慢性肾小管损伤则治疗难度较大,往往只能延缓病情进展。 肾小管是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重吸收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分和电解质,对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肾小管受到损伤时,其重吸收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尿液成分异常和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出现。 急性肾小管损伤的常见原因包括药物中毒、肾脏缺血、感染等。对于这类损伤,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去除病因,如停用致肾损伤药物、纠正肾脏缺血、控制感染等。同时,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肾小管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在大多数情况下,经过积极治疗,急性肾小管损伤可以逐渐恢复。 慢性肾小管损伤的治疗则更为复杂和困难。这类损伤往往由长期存在的肾脏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由于病因难以根除,且肾小管损伤已经持续较长时间,治疗往往只能起到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治疗措施,以控制病情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摄入过多对肾脏有害的物质。
977
2024-09-07
尿素肌酐比值偏高是什么意思
黄晓晔
主任医师
肾病科
尿素肌酐比值偏高,通常反映了人体内肾功能状态以及蛋白质代谢的异常情况。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而肌酐则是肌肉代谢产生的废物,两者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尿素肌酐比值偏高可能提示肾前性肾功能不全、尿素产生增多、尿素重吸收增加或肾脏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 1、肾前性肾功能不全: 由于各种原因(如脱水、失血失液、心功能衰竭等)导致的肾脏灌注不足,可能使得尿素肌酐比值增高。这是因为肾脏在灌注不足的情况下,对尿素和肌酐的排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它们在血液中的浓度相对升高。治疗方面,主要是进行补液、改善肾脏血液循环以及改善心功能等对症治疗。 2、尿素产生增多: 长期或过量摄入高蛋白食物(如牛肉、羊肉等)会增加蛋白质的代谢,从而产生更多的尿素氮,导致尿素肌酐比值升高。这种情况下,调整饮食习惯后通常可以恢复正常。消化道出血也会导致尿素产生增多,因为血液中的蛋白质会通过肠道丢失并被细菌分解产生尿素。 3、尿素重吸收增加: 某些疾病或状态(如脱水、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低血容量、肝肾综合征等)会导致肾脏对尿素的重吸收增加,从而使得尿素氮水平偏高,尿素肌酐比值也随之升高。 4、肾脏疾病: 肾脏发生急慢性炎症时,会导致肾功能减退,使得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和肌酐)不能正常代谢排出体外,从而导致尿素肌酐比值升高。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干预,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在发现尿素肌酐比值偏高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应注意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47
2024-09-07
肾出血是什么病严重吗
黄晓晔
主任医师
肾病科
肾出血是指肾脏内部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现象,其严重程度因出血量、出血速度及病因不同而异,但总体而言,肾出血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肾脏疾病。 肾出血的发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外伤、肾炎性疾病、肾囊肿、肾静脉血栓、肾结核、泌尿系结石、凝血功能异常以及肾脏肿瘤等。 外伤如腰腹部撞击可能导致肾挫伤或肾裂伤,破坏肾包膜和肾实质,引发出血。肾炎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由于细菌侵入或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肾脏血管受损,出现血尿。 肾囊肿增大、肾静脉血栓、肾结核、泌尿系结石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等,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肾出血。 肾出血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速度。轻度肾出血可能仅表现为镜下血尿,即尿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随着出血量增加,患者可能出现肉眼血尿,尿液呈红色或洗肉水样。 若出血量较大且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危及生命的症状。肾出血还可能对肾脏本身造成损害,导致肾功能下降,甚至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出血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出血量及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轻度肾出血,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出血和预防感染。对于严重肾出血,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促进康复。若出现血尿、腰痛等疑似肾出血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747
2024-09-07
吃药能降肌酐吗
黄晓晔
主任医师
肾病科
吃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肌酐水平,但其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差异等。 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当肾脏功能受损时,肌酐排泄受阻,导致血液中肌酐浓度升高。所以,降低肌酐的关键在于改善肾脏功能或促进肌酐的代谢和排出。 药物治疗在降低肌酐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急性肾损伤引起的肌酐升高,及时有效的治疗如去除病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等,结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使用利尿剂促进尿液排出,或根据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可以显著降低肌酐水平,甚至使肾功能恢复正常。 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虽然药物治疗难以使肌酐降至正常范围,但可以通过服用尿毒清颗粒、肾衰宁片、海昆肾喜胶囊等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肾功能的恶化,降低肌酐的升高速度。 需要注意,药物治疗并非万能的。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且部分药物可能存在副作用。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同时,药物治疗应与饮食调整、适度运动、控制血压和血糖等综合措施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有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保护肾脏健康。对于长期肾功能受损的患者,还应关注并发症的防治,提高生活质量。
641
2024-09-07
脸部水肿是什么原因
黄晓晔
主任医师
肾病科
脸部水肿是指面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出现过多液体潴留,导致面部轮廓增大、皮肤紧绷的现象。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生理、病理等多个方面。 1、生理因素 饮水过多:特别是在睡前大量饮水,由于夜间排尿减少,多余的水分容易在面部等疏松组织积聚,引起水肿。 睡眠姿势:长时间保持头部低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姿势,如俯卧或侧卧时面部受压,也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引发水肿。 2、病理因素 肾脏疾病:肾脏是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的重要器官,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导致肾功能减退,无法有效排出体内多余水分,从而引起全身或局部水肿,包括脸部水肿。 心脏疾病: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血液循环受阻,血液回流不畅,导致体循环淤血,易在身体低垂部位(如下肢)及面部出现水肿。 肝脏疾病: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导致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水分渗入组织间隙,引起全身性水肿,包括脸部水肿。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水钠潴留,引起黏液性水肿,常表现为颜面部水肿。 过敏反应:使用某些化妆品、护肤品或接触致敏物质后,面部皮肤发生过敏反应,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增多,导致水肿。 对于偶尔出现的轻度水肿,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减少睡前饮水等措施缓解。若水肿频繁发生、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胸闷、气短、乏力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脸部水肿。
1380
2024-09-07
蛋白尿(+++)严重吗,能治好吗
黄晓晔
主任医师
肾病科
蛋白尿(+++)在医学上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指标,表明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通常意味着肾脏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这一结果往往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或者是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肾脏并发症。蛋白尿(+++)的严重程度不容忽视,但并非不可逆转,其治疗效果取决于病因、病情进展及患者的配合程度。 •蛋白尿(+++)的出现,是肾脏滤过膜受损,导致大量蛋白质漏入尿液中的表现。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不同病因导致的蛋白尿,其治疗方法和预后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可逆性病因引起的蛋白尿,通过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的肾功能可以得到恢复,蛋白尿也会随之减少或消失。 •对于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疾病引起的蛋白尿,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这些疾病往往伴随着肾脏结构的不可逆性损害,无法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病情进展,延缓肾功能恶化。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包括调整饮食结构、控制血压血糖、预防感染等,以减轻肾脏负担,保护残余肾功能。 面对蛋白尿(+++)的检查结果,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还需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定期复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561
2024-09-07
膜性肾炎严重吗,能不能治愈
黄晓晔
主任医师
肾病科
膜性肾炎,又称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表现为患者肾小球基底膜与足细胞之间有异常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进而损害肾小球的滤过网屏障。膜性肾炎的严重程度不一,取决于病情的发展阶段和治疗效果。早期膜性肾病患者有可能实现临床治愈,但对于大多数膜性肾炎患者,虽然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 大部分的膜性肾病患者会出现大量的蛋白尿,这种滤过屏障的损害可能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膜性肾病还容易并发血栓和栓塞,如脑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等,进一步增加了其危险性。尽管有约1/3的患者可以自发缓解,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尿毒症,所以膜性肾病被认为是一种相对严重的疾病。 对于一些早期膜性肾炎患者,尤其是病因明确且能够及时去除的,如由某些药物引起的膜性肾炎,在停用相关药物后,经过积极的治疗,有可能实现临床治愈。即患者的蛋白尿等症状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长期随访也未出现复发。也有一小部分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对治疗反应差或者存在多种合并症等原因,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情可能会持续进展,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针对膜性肾病患者,建议遵循低盐、低脂、优质蛋白的饮食原则,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人流密集场所,减少感染风险。定期门诊复查,监测血象、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恢复。
1350
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