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科室相关科普
血小板数目偏低说明什么问题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小板数目偏低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果发现血小板数目偏低,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受伤,以免引起出血不止。 轻度血小板数目偏低可能是由于一些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比如剧烈运动、饱餐、寒冷刺激等,都可能导致血小板暂时性的轻度降低,一般去除这些诱发因素后,血小板数目会逐渐恢复正常。 另外部分药物也可能引起轻度血小板减少,例如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如果正在服用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中度血小板数目偏低可能因为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因为病毒感染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破坏血小板,在感染得到控制后,血小板数目通常会逐渐恢复。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血小板,从而引起血小板数目降低,治疗这类疾病通常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以控制免疫反应,从而提高血小板数目。 重度血小板数目偏低一般是存在血液疾病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会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需要进行详细的血液检查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产科并发症等情况,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会被大量消耗,导致血小板数目急剧减少,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等。 当血小板数目偏低时,日常生活中要格外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受伤出血,尽量不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药物,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和定期复查。
975
2024-09-26
淋巴细胞高是怎么回事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淋巴细胞高可能由多种原因如生理性原因、病理性原因引起,如果发现淋巴细胞高,应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由医生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生理性原因 儿童期: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较高,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淋巴细胞比例会逐渐下降至成人水平。 昼夜节律:人体的生理指标在一天中可能会有所变化,淋巴细胞计数可能在某些时间段出现轻微升高,一般波动范围较小,不具有临床意义。 2、病理性原因 病毒感染:当人体感染病毒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免疫细胞之一,会大量增殖以对抗病毒,常见的引起淋巴细胞升高的病毒有流感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流涕、乏力等症状,同时血液检查可发现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细菌感染:某些特殊类型的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淋巴细胞升高,这是因为机体在对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生复杂的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参与其中,可能有低热、盗汗、乏力、咳嗽等症状,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能发现肺部病变。 免疫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会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淋巴细胞数量可能会出现变化,在这些疾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起炎症反应,淋巴细胞参与了免疫调节过程,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皮疹、口腔溃疡、发热等多种症状,血液检查可发现多种免疫指标异常。 预防淋巴细胞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病毒和细菌,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还建议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进行处理,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淋巴细胞异常升高的风险。
1451
2024-09-26
红细胞分布宽度偏高是怎么回事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一般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当红细胞分布宽度偏高时,可能由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原因引起。 1、缺铁性贫血: 是最常见的导致红细胞分布宽度偏高的原因之一,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慢性失血等原因,导致体内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在缺铁性贫血的早期,红细胞体积尚未发生明显变化,但随着贫血的加重,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小,大小不均一性增加,从而使红细胞分布宽度升高。 2、巨幼细胞贫血: 因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等原因,导致DNA合成障碍,引起红细胞体积增大且大小不均。这种情况下,红细胞分布宽度也会偏高。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紊乱,红细胞生成异常,可出现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情况,导致红细胞分布宽度偏高。 4、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红细胞生成减少,同时可能伴有红细胞形态的改变,使得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 红细胞分布宽度偏高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有助于贫血诊断与鉴别,结合其他指标判断贫血类型及病因,制定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可能提示疾病严重程度,如在心血管疾病中与不良预后风险增加有关,还会影响输血治疗效果。
1408
2024-09-26
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能治愈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的治愈情况因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异,早期诊断、准确分型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治愈可能性的关键,另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随访,以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1、单系统受累型 骨单灶型:对于仅有单一骨病灶的患者,通过手术刮除或局部放疗等方法,有较高的治愈可能性,手术可以彻底清除病灶,放疗也能有效地控制局部病变。经过规范治疗后,很多患者可以长期无病生存,实现临床治愈。即使是骨单灶型,也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密切随访,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复发迹象并及时处理。 多骨受累但无其他系统受累型:多骨受累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但如果仅局限于骨骼系统,没有其他器官的受累,通过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手术和放疗等,也有一定的治愈机会,化疗可以控制疾病的进展,减少新的病灶出现;手术和放疗可以针对局部严重的病灶进行处理,但这种类型的患者治疗周期可能较长,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和病情的变化。 2、多系统受累型 低危组:多系统受累型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中,低危组患者通常有较好的预后,低危组一般指没有危及生命的器官受累,如仅有皮肤、淋巴结、肺等轻度受累的患者。通过积极的化疗和支持治疗,很多低危组患者可以达到长期缓解,甚至治愈,但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高危组:高危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能有肝、脾、造血系统等重要器官的受累,治疗难度大,治愈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对于高危组患者,通常需要强化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更为激进的治疗手段,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患者可能无法治愈,病情可能会持续进展或复发。 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随访,对病情的稳定和康复至关重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注意饮食均衡以增强身体抵抗力,避免接触可能的致病因素,适当进行适度的运动,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1227
2024-09-26
红细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包括运输氧气、运输二氧化碳、维持酸碱平衡、免疫功能、调节血液黏度等。 1、运输氧气: 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在呼吸过程中,氧气进入肺部,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然后随着血液循环被运送到全身,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 2、运输二氧化碳: 红细胞不仅能运输氧气,还能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身体各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酸,然后被运输到肺部,通过呼吸排出。 3、维持酸碱平衡: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当血液中的酸性物质增多时,红细胞中的碳酸氢盐等缓冲物质可以与酸性物质结合,降低血液的酸度,保持血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4、免疫功能: 红细胞表面存在一些免疫分子,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红细胞可以识别和清除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防止其在体内沉积,从而减少对组织的损伤,红细胞还能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 5、调节血液黏度: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对血液的黏度有重要影响,当红细胞数量增多或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时,血液黏度会增加,影响血液循环。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功能,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食物,预防贫血。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减少对红细胞的损伤。还要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血常规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1172
2024-09-26
白血病是什么病,能治好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液和骨髓中中白细胞异常增多或减少等,影响正常造血功能。通过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支持治疗等综合措施,多数患者可以获得缓解甚至治愈的机会。 1、病因分析: 临床白血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部分遗传因素可能增加白血病的发病风险;如接触化学毒物、辐射等环境因素也使风险增加;部分病毒感染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 2、症状表现: 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多种症状。 3、诊断治疗: 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数量、质量异常,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骨髓穿刺是确诊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可观察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形态、比例等;对于吧邦类型的白血病,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4、治愈情况: 部分患者可通过化疗达到临床治愈,但复发风险较高;靶向治疗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缓解,适合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免疫治疗为某些类型的白血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治愈率正在不断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有较高的治愈可能,但存在一定风险;包括输血、抗生素治疗感染、止痛等措施的支持治疗本身不会治愈白血病,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期间的安全性。 白血病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基因型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及时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计划;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保持积极心态,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1373
2024-09-26
输血小板也升不起来的原因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小板输注后计数未能有效提升,常由多种因素导致,不仅包括输入的血小板本身质和量问题等非免疫因素,还包括多次输血、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以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等免疫因素。 1、非免疫因素 输入的血小板本身质和量问题:如血小板质量不高、数量不足,或输注过程中的损耗可造成输血小板也升不起来。选择高质量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并减少输注过程中的损耗。 发热、感染: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可能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存活,造成输血小板也升不起来这一现象。建议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感染,减少炎症对血小板的影响。 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些严重疾病会大量消耗血小板,导致输注效果不佳。针对败血症等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以减少血小板的消耗。 脾肿大: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脾肿大时血小板破坏增加,使得输血小板也升不起来。在特定情况下,如脾肿大严重影响血小板存活时,可考虑脾切除或脾栓塞手术。 药物影响:部分药物可能抑制骨髓生成血小板,或促进血小板破坏,从而使输血小板也升不起来。停用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药物,或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2、免疫因素 多次输血: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更容易产生免疫性抗体,使输血小板也升不起。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成分,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使用血小板生成素类药物,可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的血小板。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患者体内存在针对人类白细胞抗原的抗体,导致输入的血小板被迅速破坏。在输注前进行血小板的交叉配血试验,选择与患者体内抗体不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对于免疫反应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抗体的产生和作用。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如抗体针对血小板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同样会加速血小板的破坏,造成输血小板也升不起来这种现象。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次数,避免反复输血导致免疫性抗体的产生。 血小板输注后计数未能有效提升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还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对于需要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建立详细的输注记录和随访制度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注无效的情况。
1313
2024-09-26
幼儿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幼儿贫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乏力易倦、食欲减退、心率加快、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症状,家长应留意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1、面色苍白: 贫血的幼儿往往面色失去红润,显得苍白无华,因为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导致皮肤、黏膜等部位的供血不足,幼儿的脸颊、嘴唇、耳垂等部位颜色明显比正常孩子淡,没有血色。 2、乏力易倦: 贫血会使幼儿身体虚弱,容易感到疲劳和困倦,可能在活动中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累,不愿意进行过多的运动或玩耍,如走路走一会儿就要求抱抱,或者在玩耍过程中频繁停下来休息。 3、食欲减退: 贫血可能影响幼儿的消化系统功能,导致食欲下降,幼儿可能对食物失去兴趣,食量减少,甚至出现挑食、偏食的情况,会进一步加重贫血症状,形成恶性循环,长期食欲减退还可能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 4、心率加快: 为了弥补身体组织缺氧的状态,心脏会加快跳动以增加血液的输出量。贫血的幼儿可能出现心率加快的症状,家长可以通过触摸幼儿的脉搏或观察其心跳来察觉,幼儿可能在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更加明显,甚至出现心悸的感觉。 5、注意力不集中: 贫血会影响幼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玩耍或听故事时,可能容易分心,难以保持专注,会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给幼儿提供均衡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定期带幼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贫血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鼓励幼儿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如果幼儿出现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187
2024-09-25
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输注时间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1个治疗量血小板的输注时间通常控制在30-60分钟,但具体时间需根据耐受性、血小板初始数量和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输注速度应以能够耐受为准,避免过快导致不适或并发症。患者的血小板初始数量越低,可能需要的输注时间就越长,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目标,制定个性化的输注方案,包括输注速度和输注量。 通常情况下,输注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所需的时间在30-60分钟,通常血小板输注的速度控制在每分钟30-60滴,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也存在个体差异。 输注血小板时,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应及时减慢滴速并采取抗过敏措施。整个输注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输注的血小板应为新鲜采集并妥善保存,以保证其活性和有效性。由于血小板在22±2℃的振荡条件下保存,且保存期不超过5天,因此取回的血小板应尽快输用。 血小板输注作为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一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输注方案,并在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反应,确保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1024
2024-09-25
贫血面容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贫血面容指的是由于贫血导致面部呈现的一种特定外观,有面色苍白、睑结膜苍白、面容疲倦等特征,贫血治疗包括饮食调整、治疗基础疾病和输血治疗等。 1、贫血面容的特征 面色苍白:是贫血面容最显著的特征。由于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皮肤和黏膜得不到充足的氧供。面部皮肤缺乏红润色泽,变得苍白,尤其是嘴唇、眼睑内侧、甲床等部位更为明显。 睑结膜苍白:睑结膜是覆盖在眼睑内表面的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正常情况下,睑结膜呈现淡红色。在贫血患者中,因为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睑结膜的血供不足,颜色会变得苍白,在观察贫血面容时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 面容疲倦:贫血会导致身体各器官和组织缺氧,身体机能受到影响。常感到疲倦乏力,也会反映在面容上。面部肌肉松弛,眼神缺乏神采,看起来无精打采,整体呈现出一种疲倦的面容。 2、相关治疗 饮食调整:因营养缺乏导致的贫血,饮食调整是基础的治疗方法。在缺铁性贫血中,可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像动物肝脏、红肉、豆类等。动物肝脏中的铁是血红素铁,容易被人体吸收。巨幼细胞贫血则需多食用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蛋类、肉类等。叶酸在绿叶蔬菜中含量丰富,而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贫血是由慢性疾病引起的,如慢性肾病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引起的贫血,治疗基础疾病是关键。只有改善肾脏功能,才有可能改善贫血状况。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贫血,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控制自身免疫反应,抑制免疫细胞对自身造血系统的攻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血问题。 输血治疗:出现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慌、头晕甚至昏迷等,或者血红蛋白水平极低危及生命时,输血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输入红细胞,可以迅速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缓解症状,但只是一种暂时的解决办法,后续还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即使治疗后症状缓解,也要定期复查血常规,确保贫血得到有效控制;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定期监测血清铁、维生素B12、叶酸等水平;密切关注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72
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