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科室相关科普
胆囊结石疼起来要人命?医生来支招啦!
孟泽武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胆囊结石或者有没有身边的朋友得过胆囊结石呢?都说胆囊结石痛起来很要命,这话可不假!我就接诊过不少胆囊结石的患者,痛得那是身板都直不起来了。 ❓那么,胆囊结石疼得厉害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改变体位,寻找舒适姿势 当感到疼痛时试着改变一下体位,比如从坐着变成躺着,或者换个方向躺。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让疼痛得到缓解哦! ✅热敷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这时候拿个热毛巾或者热水袋,放在肚子上敷一敷,敷10-15分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 服用止痛药 如果疼痛实在难以忍受,可以在我们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止痛药。但记得,止痛药只是暂时缓解疼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哦! ✅饮食调整 胆囊结石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同时,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哦! ✅及时就医 如果疼痛持续不减或者反复发作,一定要及时来医院。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比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记住,千万不要拖延病情哦! PS:关于胆囊结石,也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治疗方法,具体看图哦~ 🙌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给大家的胆囊结石疼痛缓解小技巧啦!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当然啦,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最好还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哦! 💕希望大家都远离胆囊结石的困扰,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395
2024-06-07
伤口撒盐
刘宝胤
副主任医师
普外科·代谢减重中心
伤口撒盐的做法并不正确,可能会导致剧烈疼痛,还可能会引发感染,影响伤口的愈合时间。因此,出现伤口以后一定不要在伤口上撒盐,避免造成严重危害。出现伤口后,应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清创处理,并配合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1、危害: 伤口撒盐并没有杀菌消毒的作用,相反还可能会形成高渗环境,导致伤口处的组织细胞脱水,刺激神经,引起剧烈疼痛,增加患者的痛苦。此外,盐中可能还存在杂质,可能存在细菌。在伤口上撒盐后,容易导致伤口部位出现感染,从而加重病情,引起红肿、疼痛等症状,甚至导致伤口化脓,延长伤口的恢复时间。 2、处理方法: 建议出现伤口以后,及时用碘伏溶液进行消毒处理。如果伤口面积较大,并且伤口内存在一些异物,可以到普外科进行清创处理,清创以后对局部进行缝合,术后遵医嘱口服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阿莫西林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头孢地尼分散片等,防止出现感染。 恢复期要加强对伤口部位的护理,保持伤口部位的清洁与干燥,避免浸湿。饮食要清淡,多食用新鲜的青菜与水果,不要食用刺激性食物,更不要饮酒、吸烟,避免影响伤口愈合。
3046
190
2024-06-07
吃什么可以消除胆息肉
殷国志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通常胆囊息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才能彻底消除,但部分胆囊息肉患者可以通过食物辅助调节,或者遵医嘱使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 1、食物: 虽然不能通过饮食消除胆囊息肉,但是做好饮食调节有利于胆囊息肉不再继续增长。建议胆囊息肉患者平时注意均衡、健康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如肥肉、猪肝等,增加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如鸡胸肉、三文鱼、沙丁鱼、白萝卜、豆浆、豆腐、鲫鱼、玉米等,可以减少胆固醇的生成,避免息肉进一步扩大。 2、药物: 胆囊息肉患者通常有息肉阻塞胆道导致胆汁淤积的现象,需要遵医嘱使用利胆药物促进胆汁分泌和胆囊排空,缓解不适症状,常用药物包括苯丙醇软胶囊、熊去氧胆酸片、鹅去氧胆酸胶囊等。此种药物还可以抑制胆固醇在肠道内的重吸收和减少胆固醇向胆汁中分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有利于胆道系统胆固醇结晶和结石的溶解,从而避免息肉持续增大。如果伴有疼痛可以遵医嘱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黄体酮胶囊等消炎药物,缓解疼痛症状。 胆囊息肉患者需要及时去医院的肛肠外科就诊,完善肠镜、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息肉大小、数量后,由专业医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进行保守治疗或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等手术治疗。术后应遵医嘱6-12个月进行超声复查。平时还应注意作息规律,不要熬夜,清淡饮食,多喝水,避免暴饮暴食。
4872
291
2024-06-07
胆囊息肉挂什么科就诊
殷国志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囊息肉患者可以挂肝胆外科就诊,也可以挂普通外科,还可以挂消化内科。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呈球形、半球形或乳头状,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 1、肝胆外科: 胆囊息肉一般为肿瘤、腺管增生、结石刺激等因素导致,患者可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需要通过手术去除病变组织、异物。肝胆外科主要看肝脏、胆道系统内发生的疾病,或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肝胆疾病,因此胆囊息肉患者可以挂肝胆外科。 2、普通外科: 部分医院分科并不精细,没有肝胆外科,从颈部、乳腺到腹部到体表肿物都可以算普通外科的范畴,胆囊息肉患者如果需要通过手术去除病变组织,也可以到普通外科就诊。 3、消化内科: 胆囊属于消化系统的器官,而且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也与饮食、熬夜等因素有关,炎症等因素引起胆囊息肉,并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可以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等药物抗击炎症,缓解胆囊息肉产生的不适感,如腹痛、恶心等,可以到消化内科就诊。 胆囊息肉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去医院的肝胆外科、普外科、消化内科就诊,通过超声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查明病因,未明确病因前不建议使用布洛芬胶囊等止痛药物治疗,以防延误病情。
3620
411
2024-06-07
手发黄
殷国志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手发黄可能是由于非疾病因素以及疾病因素所致,通常包括饮食因素、药物因素、胆道梗阻、贫血等导致。人们未明确原因前,应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一、非疾病因素: 1、饮食因素: 如果日常生活中吃了太多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橘子等,可能会造成胡萝卜素血症,引起皮肤发黄的情况,一般随着时间推移,手部皮肤发黄的症状将逐渐消退,无需进行特殊治疗。 2、药物因素: 如长期服用呋喃硫胺片等含有黄色素的药物,可能会导致人们皮肤变黄的情况,一般药物停用后症状会好转。 3、其他因素: 如光照影响或者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色素沉淀或者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导致手部皮肤发黄,建议生活中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也需要注意防晒,如打太阳伞等。 二、疾病因素: 1、胆道梗阻: 由于胆道结石、胆道肿瘤、胆道狭窄等因素导致胆管阻塞时,容易使胆汁排入肠道的过程受阻,从而引起胆汁淤滞,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进而出现黄疸,导致患者的手部皮肤发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熊去氧胆酸片、盐酸左旋咪唑片等药物治疗,也可进行手术治疗,如胆道空肠吻合手术等。 2、贫血: 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在正常情况下,充满红色血液的皮肤中有许多毛细血管,因此手掌皮肤的颜色不会那么黄,但当患者贫血时,皮肤本身颜色会呈现出来,手部皮肤看起来就会发黄。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生血宁片、硫酸亚铁片、司坦唑醇片等药物,也可进行手术治疗,如脾切除,或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3、其他情况: 如果患者存在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时,则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异常升高,而导致全身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也可表现为手部皮肤发黄。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光照疗法改善症状,也可服用醋酸氢化可的松片、醋酸泼尼松片、拉米夫定片、恩替卡韦片等药物,也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如肝移植等。 手发黄的患者可及时到医院肝胆外科就诊,完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等,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进行治疗。
3616
382
2024-06-07
胆结石会自己消失吗
殷国志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结石可能会自己消失,但多数情况下不会自己消失,胆结石患者可以遵医嘱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如熊去氧胆酸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药物治疗无效或胆结石较大时,可以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手术方式来进行治疗。 胆结石可以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任何部位,可能是单发结石,也可能是多发结石。胆结石的患者在发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病情逐渐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的右上腹疼痛、急性胆绞痛,以及恶心、呕吐、嗳气、高热、黄疸等症状。如果胆结石的体积较小,呈颗粒状,可能会通过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并随粪便排出体外,此时可能会自己消失。但如果胆结石的体积较大,如≥2cm时,多数情况下无法自己消失,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会诱发胆源性肝脓肿、胆源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怀疑胆结石的患者可以尽早到正规医院的肝胆外科就诊,进行肝胆超声检查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治疗。
3226
411
2024-06-07
胆结石医生为什么都建议切除胆囊
张业繁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结石医生都建议切除胆囊这句话并不准确,胆结石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胆管结石并不生长在胆囊里,只有胆囊结石才考虑可能要进行切除胆囊治疗,但不是所有胆囊结石都需要切除胆囊,也可以进行保守治疗。 如果仅查出胆囊结石,身体暂时没有不适症状,可以先注意观察,此时暂不需要切除胆囊。当患者反复出现右上腹隐痛,或者由胆囊结石引发胆道痉挛、收缩而出现绞痛感,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时,考虑并发了急性胆囊炎,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一般治疗包括禁食,出现呕吐、腹胀的患者,还可放置鼻胃管胃肠减压,并由医生通过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如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如果上述不适症状反复发作,胆囊结石伴有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则应考虑进行胆囊切除术。临床上还有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即使没有并发急性胆囊炎,也建议进行胆囊切除治疗,如胆囊萎缩,而且胆囊壁增厚、钙化,胆囊息肉呈进行性增大,且超过1cm。另外胆囊结石直径>3cm,已经有10年以上的胆囊结石病史,还有本身患有糖尿病、心肺疾病患者等,虽然可以遵医嘱口服消炎利胆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目前更推荐手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首选术式,一般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遗留瘢痕小等优点,如果没有腹腔镜的条件,也可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出现胆囊结石的情况,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肝胆外科就诊,完善腹部超声、腹部X线检查等,明确具体病情。
3426
344
2024-06-07
胆囊胆固醇息肉
张业繁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囊胆固醇息肉在临床上是指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是胆囊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是因为患者的胆汁中含有的胆固醇过多,胆固醇代谢障碍,结晶凝结附着在胆囊壁上,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患者一般无明显的症状,有部分患者会有腹胀、腹泻、食欲减退、呕吐等不适的症状。一般认为胆囊胆固醇性息肉,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重要的关系,比如经常不吃早餐,就会延缓胆汁的排空,胆汁淤积在胆囊内,就容易引起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另外如果患者过多地摄入一些高胆固醇食物,就会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超标,从而引起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经常饮酒的患者,酒精进入人体以后主要的代谢是由肝脏完成,当肝脏受到损伤的时候,胆固醇代谢也会出现问题,此时也可以引起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另外,胆囊胆固醇性息肉还可能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也是其诱发因素。如果是轻微的胆固醇性息肉,并且患者并没有腹痛等不适症状,可以暂时不用治疗,只需要调节饮食习惯,以免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加重即可。对于一些多发性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克林霉素、熊去氧胆酸、山莨菪碱等药物治疗,经过积极的治疗以后,胆囊息肉有可能会变小或消失,若药物治疗无效,也可在医生的建议下考虑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等。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患者可及时到医院肝胆外科就诊,完善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胆囊B超等检查,并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3090
135
2024-06-07
肝钙化先灶是肝癌的前兆吗
殷国志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肝钙化先灶一般是指肝钙化灶,肝钙化灶和肝癌没有必然关系,肝癌病灶内虽然会出现肝钙化灶,但是肝钙化灶并不是肝癌的先兆,引起肝钙化灶的原因有多种,需要注意鉴别。 肝钙化灶类似于肝脏受损后肝细胞慢慢修复留下的瘢痕,在修复过程中有一些钙盐沉积在这些瘢痕上,之后瘢痕钙化就形成了肝钙化灶。引起肝钙化灶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常见的肝内胆管结石外,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脏受外伤及先天发育异常等情况都会导致肝脏受损,从而引起肝钙化灶。肝癌是一种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早期常无症状,晚期出现肝区疼痛、发热、乏力等,随着癌症对肝脏的侵袭,可能导致肝脏组织逐渐钙化,出现肝钙化灶,一般是先有肝癌后才导致的肝钙化,因此肝钙化灶并不是肝癌的先兆。如果仅是肝钙化灶而无其他病变,一般是无需治疗,如果存在肝癌需要手术切除治疗,之后联合放疗、化疗等。 存在肝钙化灶的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不暴饮暴食、不酗酒等,可以保护自身的肝脏不受损,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全身黄染等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肝胆外科就诊,采取B超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
3352
342
2024-06-07
肝癌传染吗
张业繁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肝癌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也不会遗传给下一代,因此,肝癌不传染。但是引起肝癌的致病因素,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而肝炎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引起肝癌的病因很多,如病毒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食用黄曲霉毒素及酗酒等。我国大部分肝癌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的,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很强传染性,主要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一个家族里某人患有乙型肝炎,那么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和他有密切接触,如共用牙刷、剃须刀、黏膜破溃接触等,就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从而形成病毒性肝炎,发展成肝硬化,最后形成肝癌,患者会出现肝区疼痛、消化不良、恶心、腹部肿块等。所以肝癌的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肝癌患者的亲属患肝癌的比例比较高,亲缘关系越近,患肝癌的风险越高,使人误认为肝癌本身具有传染性。 综上所述,肝癌本身不会传染,但注意肝癌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要避免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注射乙肝疫苗,有效预防病毒性肝炎是预防肝癌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体内有乙肝抗体,被传染乙肝的几率会减小,进一步恶化为肝癌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减小。
3866
343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