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建议做超声内镜是有癌吗
邓立力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建议做超声内镜并不一定是得了癌,主要是因为某些病变发生在胃壁内黏膜下,普通胃镜观察不全面,需要进一步明确消化道疾病的性质。超声内镜的结果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癌症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和进一步的病理学分析来综合判断。 1、超声内镜的用途 确定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起源与性质:超声内镜结合了超声和内镜的技术优势,能够清晰地显示消化道黏膜下的肿瘤结构,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起源和具体性质。 评估消化道肿瘤的侵犯深度:通过超声内镜的实时扫描功能,医生可以评估消化道肿瘤的浸润深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早期癌症:超声内镜具有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力,能够检测到相对较小的肿瘤或癌前病变,对于早期癌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评估淋巴结转移:在某些情况下,超声内镜还可以评估消化道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超声内镜的原因 疑似癌症病变:当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且临床怀疑可能存在癌症病变时,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超声内镜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监测病情变化:对于已经确诊为癌症的患者,超声内镜还可以用于监测病情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3、超声内镜的局限性 虽然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其结果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是否患有癌症。超声内镜的检查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胃肠道内的气体和食物残渣的干扰、操作者的经验和技巧等,即使超声内镜显示有可能是癌症的迹象,还需要通过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等进一步的病理学分析来确认是否为癌症。 注意在接受超声内镜检查时,患者应保持理性态度,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650
2024-09-27
淋巴瘤发烧和普通发烧区别
邓立力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淋巴瘤发烧和普通发烧在发烧时间、药物效果、症状持续时间和预后、伴随症状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果出现持续不明原因的发烧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 1、发烧时间特点 淋巴瘤的发烧多发生在下午或夜间,且随着淋巴瘤病情的发展,发烧可能会持续增高,但较少出现高热,除非合并严重感染。这种发烧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如午后发热和周期性发热。 普通发烧大多是感染性的,发烧时间没有明显特点,可能是全天任何时间,普通发烧往往表现为高热,体温容易超过38.5℃或达到39℃。 2、药物效果 淋巴瘤引起的发烧,药物效果一般不明显,特别是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这是因为淋巴瘤发烧主要是由于淋巴瘤细胞增殖导致的免疫功能下降和感染引起的,需要及时的抗肿瘤治疗才能有效缓解。 普通发烧大多是感染性的,通过抗生素使用,一般都能有效控制,患者发烧的预后也较好。 3、症状持续时间和预后 淋巴瘤的发烧可以持续长期存在,部分患者会持续发烧长达一年且多为低烧。淋巴瘤发烧的预后相对较差,容易复发,且可能伴有进行性加重的全身症状。 普通发烧一般都有一定的时间区间,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后,发烧通常持续1-2天,最长一般不超过1周。普通发烧的预后一般较好,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治愈。 4、伴随症状 除了发烧外淋巴瘤患者还可能伴有局部肿块、疼痛、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由于免疫功能受损,还可能合并感染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等肺部感染症状或其他感染症状。 普通发烧的患者除了体温升高外,还可能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寒战、乏力等症状。如果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咽喉肿痛、鼻塞、流涕等症状。 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增强身体免疫力,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1003
2024-09-27
化疗期间一日三餐
邓立力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化疗期间的一日三餐应注重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多样化选择和适量进食,还需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生冷食物和监测身体状况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安排和全面的护理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度过化疗期并促进身体的恢复。 1、早餐的选择 营养均衡:早餐应包含优质蛋白质、适量碳水化合物和丰富的维生素,以提供一天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可以选择如鸡蛋、牛奶、瘦肉粥或豆浆等高蛋白食物,搭配全麦面包或燕麦片等碳水化合物来源,以及新鲜水果如苹果、香蕉等。 易于消化:考虑到化疗可能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早餐应尽量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如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减少煎炸食物的摄入。 2、午餐的选择 荤素搭配:午餐应包含丰富的肉类、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搭配多种新鲜蔬菜和水果,确保营养均衡。可以选择清蒸鱼、瘦肉炒蔬菜、豆腐汤等菜品。 多样化选择:为了增加患者的食欲,午餐应提供多样化的食物选择,避免单调重复。可以尝试不同的烹饪方法和口味,但总体应保持清淡、易消化。 控制食量:采用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午餐不宜过饱,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注意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晚餐的选择 轻食为主:晚餐应以轻食为主,避免过于油腻和重口味的食物。可以选择稀饭、面条、蔬菜沙拉等易于消化的食物,搭配一些瘦肉或鱼类。 提前或延后用餐时间:为了减轻化疗期间的胃肠道反应,可以将晚餐时间适当提前或延后,避开化疗药物作用的高峰期。 补充水分:晚餐后应适量补充水分,但不宜过多。可以选择清汤或果汁等饮品,避免过甜或过冷的饮料。 化疗期间患者应经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口腔感染和溃疡的发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和未煮熟的食物,以减少胃肠道不适和感染的风险。
888
2024-09-27
多发小淋巴结是癌症转移吗
邓立力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多发小淋巴结可能是癌症转移的表现之一,但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不能仅凭淋巴结的增大就断定是癌症转移,根据检查结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确诊为癌症转移,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多发小淋巴结是指在身体多个部位出现的小淋巴结,这些淋巴结可能由于感染、炎症、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可能出现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区域,但并不一定都代表疾病状态,因为淋巴结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其增大可能是对病原体或异常细胞的正常反应。 多发小淋巴结可能是癌症转移的表现,特别是当患者已经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并且在病情晚期或未经及时治疗时,癌细胞可能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到远处的淋巴结,形成多发小淋巴结。但并非所有多发小淋巴结都是癌症转移的表现,感染、炎症、淋巴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淋巴结的增大,一些健康人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出现淋巴结的暂时性增大。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或身体局部炎症,都可能导致淋巴结增大,淋巴结的增大通常是暂时的,随着感染或炎症的消退,淋巴结也会逐渐恢复正常。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乳腺癌等,在病情晚期或发生转移时,可能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到远处的淋巴结,导致多发小淋巴结的出现。 淋巴瘤等原发性淋巴系统肿瘤也会导致淋巴结肿大,如免疫力低下、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也可能导致淋巴结异常增生。 建议日常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1272
2024-09-27
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是什么意思
邓立力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是一种涉及鳞状上皮细胞异常生长的病理现象,其发生原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通过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和预防,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1、特点与基本特征 特点: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是指鳞状上皮细胞在受到某种刺激或病理因素作用下,出现异常生长,形成乳头状突起的病理改变。 基本特征:增生的细胞呈乳头状排列,表面可能伴有角化或角化不全,且增生的细胞可能失去正常的调控机制,持续增长。 2、发生原因 长期炎症刺激: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宫颈炎、阴道炎等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可导致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增生。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细菌的感染如HPV感染,可引起尖锐湿疣等病变,进而发展为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 3、临床表现 症状多样性: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也可能出现瘙痒、疼痛、溃疡等症状。若为恶性肿瘤,则可能出现出血、排尿困难等严重症状。 发病部位: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可发生于多个部位,如宫颈、外阴、食道、皮肤等,具体症状因发病部位而异。 4、诊断与检查 活检:是确定病变性质的关键检查,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及其良恶性。 影像学检查:如膀胱镜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等,可用于观察病变部位、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减少患处摩擦,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已知的高危因素如HPV感染,应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
919
2024-09-27
直肠癌四期活了30年
邓立力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直肠癌四期活了30年的情况实际上在医学领域并不常见,直肠癌四期通常被认为是晚期其预后相对较差,仍有个别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实现了长期生存,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然是提高治疗效果和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1、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 尽管患者被诊断为直肠癌四期,但如果能在早期阶段就察觉到身体异常并及时就医,为患者争取到了更多的治疗时间和机会。通过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个性化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都是独特的,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3、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的心态对于癌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能够保持乐观、坚强的心态,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4、定期复查和随访: 癌症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定期复查和随访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和复发迹象,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5、医疗技术的进步: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这些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康复期间,注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身体的恢复。
1154
2024-09-27
贲门癌百分百遗传
邓立力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贲门癌百分百遗传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贲门癌虽然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并非百分百遗传给下一代,其发病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对于有贲门癌家族史的人群来说,应更加重视预防工作并定期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也要注意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降低发病风险。 贲门癌并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虽然具有遗传易感性,但并不意味着会像某些单基因遗传病那样百分百遗传给下一代。每个人的遗传背景和生活环境都是独特的,导致贲门癌在个体间的发病差异。即使家族中有贲门癌患者,其他家族成员也不一定会发病。 贲门癌的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占据一定比例,但并非唯一原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贲门癌具有家族聚集性发病的特点,如果家族中有贲门癌患者,其他家族成员患贲门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贲门癌的遗传并不是简单的有或无的关系,而是表现为一种遗传易感性,在相同的致癌因素作用下,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贲门癌。贲门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包括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化学物质污染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患者日常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致癌物质的接触以及定期体检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贲门癌的发病风险。
540
2024-09-27
癌变痣是平的还是凸的
邓立力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癌变痣通常表现为凸出于皮肤表面的特征,但具体判断还需结合其他多个方面的信息,对于任何疑似癌变的痣,都应及时就医以避免延误病情,如果发现身上的痣出现相关任何异常变化,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凸起性: 癌变痣往往凸出于皮肤表面,这可能是由于痣细胞在皮肤深层的异常增殖,导致皮肤表面出现明显的隆起,虽然凸起的痣可能增加癌变的风险,但并非所有凸起的痣都会癌变,还需结合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2、边界不清: 癌变的痣通常边界模糊不清,与周围正常皮肤的分界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痣细胞在皮肤中的扩散和浸润所致,良性的痣往往边界清晰,形状规则如圆形或椭圆形。 3、颜色变化: 癌变的痣在颜色上可能呈现多种不均匀的色彩,如黑色中夹杂着红色、白色或蓝色等。这种颜色变化可能反映了痣内部细胞成分和结构的异常。健康的痣颜色通常均匀一致,多为棕色、黑色或褐色。 4、直径增大: 痣的直径也是判断其是否癌变的重要因素,直径小于6毫米的痣癌变风险较低,而当痣的直径大于6毫米时,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需要高度警惕癌变的可能。 建议患者应选择易消化、清淡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治疗过程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患者应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1212
2024-09-27
乳腺癌早期溢液清水
邓立力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乳腺癌早期出现清水样溢液需要引起重视,但不必过度恐慌,通过及时就医和全面检查,可以明确病因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如确诊为乳腺癌,应根据病情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 乳腺癌早期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乳头清水样溢液。这种溢液通常是无色透明的,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乳腺导管内病变等因素有关,清水样溢液并非乳腺癌的特异性症状,也可能由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等其他乳腺疾病引起。 除了清水样溢液外,乳腺癌早期还可能出现血性溢液,包括鲜红色、淡红色、浅咖色或咖啡色等。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浆液性溢液,即液体较为黏稠,颜色可能呈淡黄色或透明状。 乳腺癌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可能出现异常升高,导致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分泌增多,形成清水样溢液。乳腺癌早期癌细胞可能侵犯乳腺导管,导致导管壁破坏,血液或组织液渗出,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症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清水样溢液。 通过乳腺超声检查,可以观察乳腺内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血液供应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为乳腺癌。钼靶检查是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可以显示乳腺内钙化灶等异常表现。对于疑似乳腺癌的病变组织,可进行穿刺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建议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放松心情,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1197
2024-09-27
怎样区别肩周炎和癌症肩转移
邓立力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肩周炎源于肩部软组织损伤、退变,多因过度使用、创伤或年龄增长,表现为慢性疼痛,活动受限但可缓解预后较好,而癌症肩转移则是恶性肿瘤晚期转移至肩部,疼痛剧烈且广泛伴全身症状,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1、病因与发病机制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主要与肩部过度使用、创伤、年龄增长导致的退行性病变等因素有关。 癌症肩转移是原发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肩部,常见于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晚期,其发生与肿瘤家族史、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治疗方案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肩周炎疼痛通常为慢性,初期可能较轻,后逐渐加重,可扩散至颈部、手肘,劳累或气温下降时疼痛加剧。疼痛性质多为刀割样痛。癌症肩转移疼痛可能更为持久和剧烈,常伴有夜间疼痛,且疼痛范围可能更广,与原发肿瘤的部位和转移程度有关。 肩周炎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肌肉痉挛与萎缩等,较少出现全身症状。癌症肩转移除肩部疼痛外,还可能伴有体重下降、身体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以及原发肿瘤的相关症状。 3、治疗与预后 肩周炎主要采用理疗、推拿按摩、热敷、涂抹镇痛药膏、口服镇痛药、运动疗法等非手术治疗方法预后一般较好。 癌症肩转移治疗以姑息性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由于已经发生远处转移预后相对较差。 建议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抵抗力的提升,对于癌症肩转移的患者,尤其需要关注营养支持,以应对肿瘤消耗和治疗的副作用。
769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