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部科室相关科普
体温在37.3左右徘徊是什么情况
田翠环
副主任医师
健康管理中心
体温在37.3℃徘徊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可能是体温正常波动、环境温度过高的情况,还与药物热、排卵期低热、上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建议前往普通内科就诊,以有效控制病情。 1、体温正常波动: 体温通常随着昼夜节律、身体运动,有可能出现体温波动,可有轻微升高。此时生理情况,无须特殊治疗,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即可。 2、环境温度过高: 若周围环境过高,可能影响机体的正常散热,可有体温轻度升高的情况,并且可能来回波动,建议使用风扇、空调进行降温,保持室温在18-22℃。 3、药物热: 部分人群可能有使用利福平胶囊、地西泮片等药物,有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可有低热的情况,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在停止服用上述药物后,可逐渐缓解。 4、排卵期低热: 排卵期女性体内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可有增加,有可能影响正常的体温,体温可能在37.3℃波动,建议适当休息,待排卵期后低热情况可得到缓解。 5、上呼吸道感染: 因病原微生物侵袭,可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低热等情况,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连花清瘟胶囊等药物促进恢复。 除上述因素外,还与过敏反应、扁桃体炎、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癌、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有关。
4920
2024-06-06
一着急就出汗怎么回事,怎么办
田翠环
副主任医师
健康管理中心
一着急就出汗,可能是生理因素所致,也可能是汗腺分泌旺盛、植物神经紊乱,以及缺钙、焦虑症等疾病所致,需要到医院就医来进行明确。 1、生理因素: 在人着急的时候交感神经紧张,会生理性的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属于正常的情况,无需处理。 2、汗腺分泌旺盛: 对于个体汗腺分泌旺盛的人群来说,在情绪着急的时候更容易出汗,通常在平复心态后就会逐渐好转。 3、植物神经紊乱: 也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果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引发此类症状,在着急上火的时候也容易出汗,建议患者调节好心态,适当转移注意力。 4、缺钙: 如果存在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容易引发缺钙,此时神经兴奋性增加,着急的时候容易出汗。对此,建议多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例如牛奶、虾皮等。 5、焦虑症: 存在焦虑症的患者,神经衰弱也容易出现着急、出汗的情况,对此,建议患者调节好心态,可以到户外散步,以舒缓心情。 此外,还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所致,建议在平时生活中注意情绪稳定,遇到紧急事件时不要着急,应该冷静下来想对策。
3084
2024-06-06
颈椎不疼但是头晕怎么回事,怎么办
田翠环
副主任医师
健康管理中心
颈椎不疼但是头晕,可能是缺氧、低血糖所致,也可能是耳石症、高血压、颈椎病等疾病所引起,建议积极就医,进行针对性处理。 1、缺氧: 如果处于氧气稀薄的环境中,或者是呼吸不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脑供血不足,进而出现头晕的情况,在适当改善环境、吸氧后可以缓解。 2、低血糖: 如果进食不足、过度饥饿,容易出现低血糖,进而出现头晕的症状,对此,在适当进食含糖的食物后可以缓解。 3、耳石症: 是以头位改变所诱发的,患者的典型症状为头位变化时,突然出现头晕。针对此类情况,患者可以进行耳石复位治疗。 4、高血压: 存在高血压的患者,当血压增高时患者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对此,建议注意休息,遵照医嘱使用硝苯地平片、卡托普利片等药物来治疗。 5、颈椎病: 多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退变引起椎体不稳,椎体周边及钩椎关节出现骨质增生,使椎间孔变小,血管腔变小,患者可出现头晕的症状。对此,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用颈托固定。 此外,还可能是梅尼埃病等原因所致,在出现头晕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出现摔倒的情况。
4316
2024-06-06
37℃其实已经是发烧了吗
田翠环
副主任医师
健康管理中心
发烧即发热,37℃不算发热。如果经常感觉体温有升高情况,建议进行测量记录,并积极到普内科就诊,明确可能原因后遵医嘱治疗。 发热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异常,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比如口腔温度大于37.2℃、肛门温度大于37.7℃、腋温温度大于37℃。体温在37℃,无论从以上何种角度考虑均不属于发热范畴,因此,不需要过度紧张、担心。 人体温度在日常中也有波动,如运动后、排卵期、进食后等,可能会升高,幅度一般在0.5℃以内,而且不同的测量方式正常范围也有所差异,测量方法也可能影响准确性,测量需要避免异常情况的发生。若自觉发热,同时伴有乏力、头晕、嗜睡、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可每2-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观察自身变化。 临床可能引发发热的原因较多,除生理可能外,还存在疾病因素,尤其是以炎症感染多见。如果炎症不及时控制,尤其是幼儿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影响发育。因此,在不能明确可能引发原因时应积极就医进行检查,尤其是体温持续较高不降,以免引发中枢损害。
3930
2024-06-06
超声造影多少钱
田翠环
副主任医师
健康管理中心
超声造影在价格在300-1000元,建议咨询医生进行了解,并在医生指导下完成相关的检查,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超声造影是一种利用造影剂使后散射回声增强,以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可判断心、肝、肾等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具体价格因所在医院、所在地区和检查设备等因素影响而具有差异性,如在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使用高端设备进行检查时,其价格可能会较高;但如果是在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医院,使用普通设备完善相关检查,一般价格会较低,其价格区间在300-1000元,还需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建议在进行相关检查前咨询医生注意事项,如是否需要空腹、是否有造影剂过敏史等,检查过程中如果有恶心、呕吐等不适,还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检查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840
2024-06-06
医疗造影是怎么回事
田翠环
副主任医师
健康管理中心
医疗造影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检查方式,可用于多类疾病的诊断,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 医疗造影是一种通过向人体内部注入特定的造影剂,利用X射线、超声波、磁共振等成像技术,使体内特定结构或器官在影像上呈现出更为清晰、详细的图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的方法。医疗造影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中,包括血管造影、心脏造影、胃肠道造影、泌尿系统造影、输卵管造影,从而辅助诊断血管狭窄、心肌梗死、肾积水、尿路梗阻、输卵管堵塞等疾病。 通过应用医疗造影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病变部位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建议在进行医疗造影检查时咨询医生了解注意事项,若检查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不适的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检查后建议休息,避免劳累。
3346
2024-06-06
吃甲硝唑尿液变褐色吗
田翠环
副主任医师
健康管理中心
吃甲硝唑尿液可能会变褐色,一般属于正常表现,建议咨询医生进行了解,若有不适症状还应及时就医进行处理。 甲硝唑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敏感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服药后甲硝唑在体内代谢产生的物质可能会影响尿液的颜色。具体来说,甲硝唑的体内代谢产物主要有z羟甲基甲硝唑和1-乙酸甲硝唑,这些物质溶于水后会变成红棕色,从而导致尿液变色。 此外,尿液颜色的改变也可能与饮水量过少有关,但均属于正常情况,无需过度担心。可以在用药过程中适当增加饮水量,以促进药物的代谢,有助于缓解该症状。 但是需要注意,如果在出现尿液变褐色的情况时,还伴随出现尿频、尿痛、乏力等异常表现时,则需引起注意,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进行明确,以免延误治疗。 另外,在应用甲硝唑期间,需注意甲硝唑可能与酒精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饮酒,具体还需遵医嘱规范用药。
4128
2024-06-06
血液浓稠可以献血吗
田翠环
副主任医师
健康管理中心
血液浓稠是否可以献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属于轻度浓稠可以献血,但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则不建议献血,具体可以咨询医务人员进行了解。 血液浓稠通常指的是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血液流速减慢,这可能是由于血细胞数量增多或血浆中的成分改变引起的。如果属于轻度的血液浓稠,各项数值均满足献血的数值,一般是可以献血的,无需过度担心。但是需要注意,如果血液浓稠的情况较为严重,此时则不建议献血,以免加重血液粘稠的情况,不利于身体健康。另外,如果自身存在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等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也不可以献血。 因此,献血前需要咨询医务人员明确献血的具体要求,通过积极献血,可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对身体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献血后建议注意休息,适当补充富有营养的食物,有助于自身的恢复。
4702
2024-06-06
为什么医生不建议吃虾青素
田翠环
副主任医师
健康管理中心
如果医生不建议吃虾青素,可能属于未成年人群、虾青素过敏者、痛风患者、肾功能不全者、血友病患者的情况,应注意避免盲目应用,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未成年人群: 虽然虾青素具有多种健康益处,但可能并不适合未成年人群应用,以免盲目应用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2、虾青素过敏者: 虾青素是从虾、蟹、鱼等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因此对海鲜过敏的人群很可能对虾青素也存在过敏反应,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3、痛风患者: 虾青素中含有大量嘌呤,在体内会分解为尿酸,容易导致尿酸浓度升高,从而诱发或加重高尿酸血症等疾病。 4、肾功能不全者: 虾青素需要通过肾脏进行代谢,因此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不全的情况加重。 5、血友病患者: 虾青素具有影响血液凝固的作用,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血友病患者应避免应用虾青素。 日常生活中,建议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做到清淡饮食、均衡膳食,以保证各类营养成分的摄入。
4144
2024-06-06
打了针的地方有点硬正常吗
田翠环
副主任医师
健康管理中心
打了针的地方有点硬一般是不正常的表现,建议及时告知医生,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 出现该表现时,一般考虑是药物在注射后可能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药液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吸收,从而在局部积聚形成硬块。另外,如果医务人员操作不当,如注射速度过快或注射角度不当,可能损伤毛细血管或导致药液渗出,形成皮下淤血或水肿,进而形成硬块。 当出现此类情况时,可以进行局部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对局部进行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药液的吸收。另外,还可以适当按摩,通过轻轻按摩注射部位,可以促进药液的吸收和消散。但请注意,按摩时应避免过度用力或过度频繁,以免加重组织损伤。 同时还应注意,在打针后应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发生感染。同时,应注意清淡饮食、适当休息,不要食用过于辛辣、油腻的食物。
4524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