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科室相关科普
右下腹按压水声特别明显
杨治力
副主任医师
普外科
右下腹按压水声特别明显可能有多种原因,可能是生理情况、饮食不当所致,还与结肠炎、肠结核、阑尾炎、肠梗阻有关,应挂普外科,以便采取针对性治疗。 1、生理情况: 部分人群天生胃肠道蠕动较快,或消化液分泌较多,可在按压后出现明显水声,此时无需特殊治疗。 2、饮食不当: 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或进食西瓜、番茄等高水分的食物,有可能使得胃肠道内大量积水。此为生理情况,待水分和食物消化后,病情多可逐渐改善。 3、结肠炎: 病原微生物或自身免疫紊乱损伤结肠黏膜,可引起结肠炎。而炎症可导致结肠无法吸收结肠内的水分,并且炎症还可释放水分,可有肠道内积水的情况,表现为振水声,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头孢呋辛酯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控制病情。 4、肠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侵袭肠道黏膜,可导致肠液分泌增加,表现为肠道内积水,按压时可有水声,建议清淡饮食,并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配合医生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治疗。 5、阑尾炎: 因炎症侵袭阑尾,可引起肠道黏膜出现炎性水肿,可有类似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胃肠减压减轻胃肠道负担,并遵医嘱使用头孢氨苄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头孢类抗生素治疗。 6、肠梗阻: 因肠道狭窄或肠内肿物堵塞肠管,可导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可有肠道水分增多的情况,建议禁食水并进行胃肠减压。 发现上述情况后,建议前往医院进行腹部B超、X线钡餐、肠镜等检查确定病因。
4766
2024-06-06
被鹅咬了,需要打针吗?快速了解!
张震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大家都知道,被狗咬伤之后一般是需要打狂犬疫苗的。但是今天我收到一条特别有意思的留言,那位朋友问我:医生,我被鹅咬伤了,皮肤有一点点轻微破损,但是伤口很浅,需不需要打针啊? 需要注意,鹅是家禽类动物,它们的口腔中通常不会携带狂犬病毒这样的致命病原体。因此呢,在被鹅咬伤后,通常不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或抗毒素。 💉另外,伤口并不深,伤口面积也比较小,因此呢,也不太可能出现破伤风,也无需接种破伤风疫苗。可以来医院做个血常规检查,如果也没有发现白细胞、中心粒细胞等指标的异常,那一般就可以放宽心啦! 当然啦,如果被鹅咬的伤口较深,出血量较多,或者伤口内有异物,如鹅的喙部碎片,那就可能需要注射破伤风疫苗或抗毒素啦,以防止感染和促进伤口恢复。 ❓那么,在被鹅咬了之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1️⃣虽然鹅并不携带狂犬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但是也可能携带其他的细菌或病毒。因此呢,需要轻轻挤压伤口,并使用清水清洗伤口3-5分钟,尽量排出伤口内的血液、唾液和异物,比如小石头、小泥块等。 2️⃣在清洗完伤口后,使用碘伏在伤口周围进行消毒。具体的消毒方法,可以参考图片。 3️⃣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疼痛等情况,而且伴随着渗血、渗液等表现,那就可能需要在我们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 💕大家平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尽量别被小动物抓伤、咬伤哦!希望大家能够点赞、转发,让更多人了解被鹅咬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469
2024-06-06
打耳骨钉的注意事项!这些要点你get了吗?
李涛
副主任医师
普外科
不少人对打耳骨钉充满好奇,但对打耳骨钉相关的注意事项一无所知,作为医生我担心大家如果没有做好耳钉的相关护理工作,导致耳朵发炎等建议问题,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聊聊关于打耳骨钉的注意事项。 📝打耳骨钉的注意事项,一看就会! 📌选择无菌耳钉,避免感染 打耳骨钉时,记得选无菌的耳钉,这样就不容易感染啦。 📌 保持卫生,定期消毒 打完耳骨钉后,耳朵可能会有点红肿、疼痛,甚至出血。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卫生,遵医嘱用碘伏等消毒液定期给伤口消消毒,防止感染。 📌 作息规律,睡觉别压耳朵 作息规律对伤口愈合也有帮助,尽量晚上10点左右睡觉,每天保持八小时左右的睡眠。睡觉时尽量别压到耳朵,防止伤口被摩擦到,可以平躺着睡觉。 📌别沾水,洗澡洗头要小心 打完耳骨钉后的7-10天里,尽量别让伤口沾到水,这样就不容易感染了。洗澡、洗头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可以戴一个小的防水耳罩,这样就不会让伤口沾到水啦。 📌 吃得清淡点,远离辣食 打耳钉后,饮食也要清淡点,可以吃小米粥、稀饭等食物,别吃辣条、火锅等太辣的东西,不然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 😊当然了,如果发现伤口有感染、红肿、疼痛等症状,千万别拖着,赶紧去医院看医生。 不适合打耳骨钉的人群以及不适合打耳骨钉的人群我都放在图片啦,感兴趣可以看看哦~ 如果你还有疑问的话,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935
2024-06-06
碘酒能涂在破皮伤口上吗?看这篇就够了!
张震
主任医师
普外科
📍 大多数人家里都会备一些药物在家里,尤其是用来消毒的药更是必不可少的,像75%的酒精、碘酒等等。但要是破皮了可不能往上抹碘酒!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可以不用去医院值班,就来和大家解释解释。 为啥破皮伤口上不能直接涂碘酒呢? 原因就在于它那超强的消毒能力!涂在破皮伤口上,就像给伤口撒了把辣椒粉,刺痛、灼热,还可能让伤口发炎更厉害。而且啊,破皮伤口的表面特别娇嫩,就像剥了壳的鸡蛋,直接涂碘酒,那不就像拿刀在鸡蛋上划拉吗?细胞组织受损,伤口愈合也就慢了。 💦 所以啊,破皮伤口最好还是用生理盐水或者温和的消毒液来清洁消毒。就像给伤口洗个温柔的澡,既干净又舒服。当然啦,如果伤口比较深,或者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那就别犹豫了,赶紧找医生看看吧! 🔔 那碘酒啥时候用呢? 其实,对于轻微的擦伤、划伤这种表皮小伤,如果伤口比较干净,没啥大问题,可以用碘酒消消毒。但记得啊,别直接往伤口上倒,得用棉签蘸点碘酒,轻轻在伤口周围涂一圈,就像给伤口画个保护圈一样(具体使用方法,我放在图里了)。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碘酒在伤口处理上的正确用法了吧?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者想了解更多关于伤口处理的小知识,记得在评论区留言哦!我会尽我所能为大家解答的!🌼 PS:还有一些人群是不适合使用碘酒进行消毒的,这部分内容我放到图片上了,大家记得去看看。
471
2024-06-06
甲状腺手术风险大吗?别再盲目担忧!
李涛
副主任医师
普外科
上周查房的时候有个住院患者因为甲状腺问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她非常担心手术的风险,害怕会出现意外情况,所以问我:“医生,甲状腺手术会不会有危险啊?我真的很害怕。” 💬我说: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甲状腺手术。但是,风险的大小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的具体情况以及医生的经验等。 甲状腺手术的风险主要包括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经验的积累,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大大降低。同时,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手术风险。 💡不过嘛,在术前可得做好准备了! ✅ 确保身体状况稳定 如果您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一定要告诉我您的病史和正在使用的药物。只有在您的病情得到良好控制时,我们才会安排手术。 ✅ 停药某些药物 如果您平时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那么您需要在手术前一周停药。这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手术中的出血风险,所以暂时停用是为确保手术安全。 ✅ 避开月经期 我告诉患者请尽量避开月经期进行手术。因为月经期间,女性的身体可能更容易出现一些不适和变化,如腹痛等,这可能会影响到手术的恢复。 我们的医疗团队具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和专业知识,会全力保障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甲状腺手术风险虽然存在,但并非不可控。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如果你对甲状腺手术风险有任何疑问或担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334
2024-06-06
胆囊息肉会一辈子没事吗
张震
主任医师
普外科
胆囊息肉是否会一辈子没事,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胆囊息肉也称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起始于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建议胆囊息肉患者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从病理学角度看,胆囊息肉可以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大类,其中大部分为良性病变。当胆囊息肉直径比较小时,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也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这种情况下,可能长期都不会有事,在医生建议下定期的随访和监测即可。 但如果胆囊息肉直径比较大,并且伴随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胆绞痛、恶心、呕吐等,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种情况下不能掉以轻心,胆囊息肉有可能引发胆囊炎、胆囊梗阻等疾病,甚至发展成为恶性肿瘤。 对于这类比较大、有症状的胆囊息肉,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胆囊肿瘤根治术等。手术治疗通常可以完全切除胆囊息肉,避免其进一步发展和恶变。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不一定会一辈子没事,取决于息肉的性质、大小和症状等多种因素。因此,建议及时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也有助于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9266
2024-06-06
淋巴门结构可见,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张震
主任医师
普外科
什么是淋巴门结构? 淋巴门,简单来说,就是淋巴结的一个特定部位,它就像是淋巴结的大门,是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进出淋巴结的通道。当我们医生说“淋巴门结构可见”时,意味着在医学影像检查中,这个大门的结构是清晰可见的,属于正常的生理表现。 淋巴结是咱们身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它们分布在身体各个角落,比如颈部、腋窝这些地方。淋巴结的形状通常是椭圆形或者像蚕豆那样,一端是凸起的,另一端是凹陷的,那个凹陷的地方就是淋巴门结构。 🔍 那么,为什么要在检查报告单上特别标注出来呢? 这是因为,在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下,淋巴门结构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这种情况往往提示淋巴结可能存在异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因此,当检查报告单上写着“淋巴门结构可见”时,实际上是在告诉你:别担心,淋巴结的这个“大门”还在,工作正常。 📍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完全放心。毕竟,医学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领域,任何一项检查结果都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其他检查指标来综合判断。所以,如果你对检查报告单上的任何内容有疑问,最好还是及时咨询医生,听取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预防淋巴门结构异常的方法以及淋巴门结构异常可能提示的疾病,我都放在图片啦,感兴趣可以看看哦~ 好啦,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够解答各位的顾虑,大家如果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医学小知识,也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给我留言哦。 ✅
896
2024-06-06
尿胆原+1需要治疗吗
张震
主任医师
普外科
没有尿胆原+1的说法,正确写法应该是尿胆原1+。尿胆原1+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其背后的原因,如果是生理因素引起的,就不需要治疗,但如果是病毒性肝炎、溶血性贫血、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等引起的,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或手术治疗。 1、生理因素: 尿胆原是尿常规检查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体内胆红素代谢的情况。当尿胆原检查结果为1+时,表示尿胆原呈现弱阳性或阴性,在健康人群中是正常的现象,可能与饮水过少、刚进食等有关,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2、病毒性肝炎: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由于肝细胞受损,肝脏代谢紊乱,胆红素排泄、代谢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吸收入血增加,随尿液排出的量也会增多,从而出现尿胆原1+。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要在保肝治疗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抗病毒治疗,如遵医嘱服用拉米夫定片、阿德福韦酯片等,以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负担; 3、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当红细胞大量破坏时,血红蛋白释放入血,导致血液当中尿胆原、尿胆红素增加,通过肾脏排泄后,出现尿胆原1+。根据溶血的原因,遵医嘱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输血、免疫调节剂或脾脏切除术等,以控制溶血过程; 4、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各类溶血性疾病所导致的黄疸的总称,当红细胞大量破坏时,肝脏无法完全处理血红蛋白代谢的产物,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影响尿胆原的排泄,导致尿胆原1+。需要去除诱因,如异型输血、药物中毒等引起的溶血,需要去除这些诱因,以减少红细胞的破坏。同时遵医嘱服用茵栀黄口服液、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进行治疗,降低胆红素水平; 5、梗阻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阻塞,导致胆汁无法正常进入肠道,进而使尿胆原与葡萄糖醛酸直接结合从肾脏滤出,导致尿胆原1+。胆道梗阻的原因可能是结石,可遵医嘱进行ERCP下取石、开腹手术取石等,以解除胆道梗阻。 此外,尿胆原1+还可能与肠梗阻、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等原因有关,在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控制病情并改善尿胆原水平。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
9192
2024-06-06
腹股沟疝气带治疗有效吗
王和金
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
腹股沟疝气带治疗是否有效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判断,因此,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先到医院就诊,可以就诊于普外科,然后明确具体情况。 如果患者疝气病变不严重,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方法,此时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腹股沟疝方面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有限。此类方法可以对疝口进行压迫,防止肠管和腹膜进一步突出,从而减轻疼痛和不适。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疝气的问题,日常需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下蹲等增加腹压行为。 如果患者疝气病变严重,比如反复脱出,或引发嵌顿,则继续使用这种方法效果不佳,而且可能延误治疗。因此,患者可以耐受手术时,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比如无张力疝修补术,从而起到根治的效果。 因此,腹股沟疝气带效果有限,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治疗期间应注意护理,并积极按照医嘱进行复查,如果期间出现异常症状,也建议及时就医,排除疝气嵌顿的可能。
3812
2024-06-06
有淋巴怎么处理怎么样比较快好
王和金
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
淋巴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为正常结构,因此,存在属于正常情况,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局部有不适,应及时前往医院,到普外科或其他科室就医。 这种结构主要功能是清除体内有毒和有害物质,对于人体免疫具有较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淋巴大小为0.5cm以下,质地较软,在体表用手并不容易摸到,主要分布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区等体表部位,在体腔、胸腔、腹腔、纵隔腔内也有存在。 但是需要注意,在病理状态下淋巴结会出现增大的表现,如细菌感染,包括咽炎、鼻炎等,会导致颈部的淋巴结肿大。但这种情况也不是一直存在,随炎症控制肿大的淋巴结也会恢复正常。如果淋巴结持续增大,并且有明显异常表现,如疼痛、肿大等,需要考虑与肿瘤性疾病有关,如乳腺癌导致腋窝淋巴结肿大,需要积极就医进行检查化验。 日常护理时,应避免经常按压淋巴结部位,以免引发局部组织损伤或导致炎症扩散等。但是需注意,患者不能自行用药,应就医评估,以免用药不对症引发不良反应。
4464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