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科室相关科普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怎样活检
邱立新
副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活检主要通过阴道镜下的操作来完成。 在进行阴道镜检查时,医生会使用带有光源和放大镜的仪器仔细观察宫颈组织,可以将宫颈放大数倍,以便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宫颈表面的血管形态和上皮细胞变化。如果发现异常,就会在这些区域进行活检。 活检就是通过使用专门的工具,如活检钳或活检枪,在异常区域切取或钳取一小块组织样本。将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活检的过程通常较为短暂,但患者可能会感到一些轻微的不适,如局部出血、疼痛等。 在活检后,患者还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并注意后续护理,如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性生活或自行冲洗阴道,以免影响检查结果;还要避免阴道灌洗,以防止感染;如果活检后出血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活检包括阴道镜检查和活检两个步骤,在检查前医生会询问患者的以往病史和月经史,并进行常规的白带滴虫、真菌、巴氏涂片检查。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4758
2024-05-31
食用致癌物身体有反应吗
邱立新
副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食用致癌物后,可能并不会立即引起身体的不适或症状,一般会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经过长时间的暴露才会引发癌变。 长期摄入致癌物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如黄曲霉素、苯并芘、亚硝酸盐等都是已知的致癌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肝癌、胃癌、食管癌等的风险。 虽然致癌物本身可能不会立即引起身体反应,但可能会通过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间接导致身体出现一些症状,包括体重下降、疲劳、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等。 如果致癌物导致了癌变,在癌症发展的不同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如胃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胃痛、反酸、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肝癌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腹水等症状。 而且每个人对致癌物的反应和耐受性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对某些致癌物更为敏感,也有人可能具有较高的耐受性。 综上所述,食用致癌物后身体可能不会立即出现反应,但长期摄入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为了保持健康,应该尽量避免食用含有致癌物的食物,保持均衡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4624
2024-05-31
病理所剩组织转常规是什么意思
邱立新
副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病理所剩组织转常规,通常指的是在病理学检查过程中,对于未用于初步诊断或特殊检查而剩余的组织样本,进行常规的后续处理和分析。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利用这些组织样本,获取更多的病理信息,从而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疾病进展。 在病理学检查中,通常会从患者的病变部位取下一小块组织样本,经过固定、切片、染色等处理后,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类型。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如组织样本的大小、病变的复杂性等),可能并不是所有的组织样本都能在一次检查中被完全利用。对于剩余的组织样本,可能会将其保存下来,并根据需要进行后续的常规处理。 这些剩余的组织样本可能会经过再次切片、染色等处理,以便更深入地观察病变的微观结构。还可能会被用于更高级别的检测,如分子病理学检测,以获取更多关于病变的分子信息。 综上所述,病理所剩组织转常规是一个病理学检查步骤,有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组织样本资源,获取更多患者的信息,有助于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136
2024-05-31
中晚期化疗最多做几次
邱立新
副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中晚期化疗没有最多做几次的说法,化疗的次数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身体基础情况、病情严重程度、癌症的分级、化疗后的效果等因素,一般情况下化疗的次数为4-8次。 1、年龄: 对于年龄过大的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由于化疗过程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因此会尽量减少化疗的次数,大概在4次,可减少患者的痛苦。 2、身体基础情况: 身体健康的患者会按照治疗方案制定的化疗次数进行化疗,一般为4-6次,如果患者身体情况较差或者患有严重的慢性疾病,由于患者的身体不能耐受较多次数的化疗,因此会相应减少化疗次数。 3、病情严重程度: 若患者中晚期的恶性肿瘤转移和扩散的程度较轻,化疗的次数相对会少,一般为4次左右。若患者发生全身扩散,化疗的次数则会相应增加,可增加至6-8次,甚至更多。 4、癌症的分级: 化疗的次数也与恶性肿瘤的分级有关,级别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化疗的次数则越多。 5、化疗后的效果: 按照正常的化疗流程进行治疗后,如果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化疗的次数可在4-6次,如果患者的病情反复,则需要继续增加化疗。 患者化疗后的日常护理对于身体的恢复很重要,可注意饮食上要保持清淡,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对于可以下床的患者,鼓励其下床活动,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注意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4218
2024-05-31
基因检测是抽血还是拿病理组织做
邱立新
副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基因检测可以通过抽血检测,也可以拿病理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两种检测样本来源主要根据检测的目的以及类型来进行选择,注意基因检测需要在正规的机构或者医院进行。 经抽血检查的基因检测主要用于广泛筛查遗传性疾病和基因变异,同时可以预测某些疾病的患病风险,如肺癌、胃癌等。抽血检查的原理是通过对血液样本中的DNA进行检测,分析血液中或血浆中细胞所含有的基因类型以及基因表达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有效发现基因是否有缺陷。但是抽血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产生漏诊。 经病理组织检查的基因检测主要用于分析特定器官、组织相关的遗传性疾病或肿瘤相关的基因异常,有助于疾病的明确诊断和诊断后治疗方案的制定。其检测原理是通过手术切除或穿刺获得的病理组织样本进行基因分析,这种检查可直接从病变组织中分析基因的变化,结果更为准确、全面,不容易漏诊,因此当有病变发生时,进行基因检测首选病理组织检查。 被检者在进行基因检测前要注意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接触辐射性物质,如果正在使用药物治疗,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停药。
3836
2024-05-31
叶间裂增厚是癌症前兆吗
邱立新
副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叶间裂增厚是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是癌症前兆,但也可以是先天发育异常,或者是其他疾病引起,如肺炎、胸膜炎、肺部挫伤等,具体诊断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如有疑虑,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1、癌症前兆: 癌细胞有较高的侵袭性,可在植入部位快速生长增殖,如果发生在肺部叶间裂处,不断增殖的癌细胞可压迫、刺激此处的正常肺组织,发生肺叶间裂增厚,此时可认为此现象属于癌症前兆,可由专业医生行病理学检查明确。 2、先天发育异常: 如果患者在胚胎时存在肺叶间裂发育异常,可出现肺叶间裂增厚,通常不伴有其他症状,不属于癌症前兆。 3、肺炎: 当机体肺部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刺激肺叶间裂增厚,可伴有高热、咳痰等症状,此时不是癌症前兆。 4、胸膜炎: 如果患者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性胸膜炎,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可不断刺激肺叶间裂,从而使其增厚,可伴有低热、盗汗的症状,这种情况不认为是癌症前兆。 5、肺部挫伤: 如果患者遭受外伤,使肺部叶间裂处发生挫伤,由于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可使肺叶间裂增厚,此时会出现胸部疼痛,但同样不属于癌症前兆。 检查出现肺叶间裂增厚的患者,建议调整好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改善生活习惯,如饮食上合理膳食,作息上避免熬夜。同时保持适当的规律运动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4702
2024-05-31
血常规什么指标可以看出肿瘤
邱立新
副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血常规的指标只能体现机体出现异常情况,无法直接看出肿瘤。肿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如怀疑有肿瘤的可能,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血常规是一种常见的检测血液中各项基本指标是否正常的检查方式,检查的核心项目主要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主要通过抽取患者少部分的血液进行检测,可用于诊断机体是否出现感染、贫血以及病情的监测等,但不能看出是否存在肿瘤。 肿瘤的诊断较为复杂,需要结合多项检查,可在做过血常规检查后,进行MRI检查、CT检查、B超检查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的组织检查等。此外,还需要经血液检测机体是否存在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升高(此项检查不同于血常规检查),可用于辅助诊断肿瘤,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基抗原CA199等。注意,以上任一检查项目不可单独作为肿瘤诊断的依据,需要综合评估。 此外,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膳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进行适当的规律运动,如慢跑,打太极等,均有助于身体健康。
3114
2024-05-31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活检结果会怎样
邱立新
副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活检的结果可呈现多种可能,主要包括结果正常、炎症、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癌前病变等四种结果,具体结果需要经医生诊断后决定。 1、结果正常: 如果检查部位不存在病变,活检时未发现异常细胞,此时该项活检检查的结果可为正常。 2、炎症: 若人体的子宫受到外来病原体的侵袭,导致了宫颈炎的出现,在炎症的反复刺激下,可在活检时出现炎症细胞,此项活检的结果可显示为炎症。 3、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常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如果进行活检时,患者已经感染了此病毒,发生了病变,活检可发现异常细胞以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此时活检结果可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4、癌前病变: 宫颈处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癌变的风险虽然较小,但是仍有癌变的可能,如果在进行活检的过程中出现了与宫颈癌癌前病变相似的细胞,则结果可能为癌前病变。 怀疑存在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需要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期进行规律的运动锻炼,保持规律的作息,饮食合理搭配等,可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延缓病情恶化的速度。
3094
2024-05-31
白介素2的主要功能副作用
邱立新
副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白介素-2即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主要功能包括抗肿瘤、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促进细胞分化等,部分人群使用后可产生注射部位红肿、胃肠反应、发热、过敏反应、肾损伤等副作用。建议及时就医,此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一、主要功能 1、抗肿瘤: 此药物可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抵御肿瘤细胞侵袭的能力,因此可适用于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等疾病的治疗。 2、抗病毒: 该药物可以激活并增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吞噬以及清除病毒的能力,从而提高机体对病毒侵袭的防御能力。 3、抗炎: 此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白介素-2,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缓解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有效抗炎的效果。 4、免疫调节: 该药物属于免疫调节剂,可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适用于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5、促进细胞分化: 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如骨髓造血细胞等,可有效促进人体造血以及受损细胞的恢复。 二、副作用 1、注射部位红肿: 部分患者在注射完该药物后会引起免疫反应,导致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等炎症反应。 2、胃肠反应: 长期注射该药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胃肠道比较敏感的人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3、发热: 该药物注射后能够引起机体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使得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导致出现发热的症状。 4、过敏反应: 如果患者对该药物过敏,注射后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如注射部位红肿、硬结、起疹等症状。 5、肾损伤: 该药物进入人体后可在肾脏代谢,长期使用,导致药物积累,会使肾脏受损。 注意本药物禁用于高热、低血压、肾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以及对本药物过敏的人群。同时注意在注射本药物后禁忌吃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以防影响药物效果。
4444
2024-05-31
癌抗原19-9是什么
邱立新
副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癌抗原19-9是一种类黏蛋白的糖蛋白,又称为胃肠道相关抗原,是一种与胰腺癌、胆囊癌、胃癌、结肠癌等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尤其适用于上消化道癌症的检查。 癌抗原19-9是一种细胞膜上的糖脂质,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在胚胎期时,可存在于胎儿的胰腺、胆囊、肝、肠等组织,但是人体健康的情况下含量很低,一般低于37U/ml。但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胰腺癌、胆囊癌等癌症患者中,该抗原的含量可出现异常增高,因此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胰腺癌的检查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主要用于监测病情和观察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癌抗原19-9的升高还可见于消化系统的良性疾病如急性的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胆结石、胃溃疡等,因此癌抗原19-9的检测结果不能作为癌症确诊的唯一依据,还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结果,如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过烫、变质的食物,少吃腌制、辛辣的食物,尽量少食多餐,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同时戒烟戒酒,定期进行胃肠疾病的筛查,有助于预防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
3190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