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到底是“懒”,还是抑郁症?

邱仲瑶抑郁·双相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民营医院

得过抑郁症的都知道,在前期就觉得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觉得累。但在周围的人眼中,我们就是”懒“,动起来就会好起来。真的是这样吗?

在郁友之间,也有这样的玩笑话,说区别是懒还是抑郁症的方法就是,你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那一刻,你是内心愉悦的,还是内心焦灼的。如果你是愉悦的,享受躺着的这种状态,那基本就是懒了,反之,那是得病了,得去看看医生。

这个当然是大家之间的调侃,那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医生是怎么说的。

抑郁症和“懒”的区别

懒惰和抑郁症的本质区别:非常“懒惰”=不愿做任何事情;而较严重的抑郁症=无法做任何事情。

一个是主观上的有能力“不愿”做,另一个是没有能力“无法”做。所以,事情是否受到主观意愿的影响、控制,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

一个人懒惰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要么因为他对这件事的完成动机不够强,要么由于拖延和抵触心理,导致自己不停地在逃避这件事情。

一个懒惰的人,可能面对一项工作任务时停滞不前,但可能会转身投入到打游戏、或者是与朋友聊天中。对于一个有抑郁症的人,他可能也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完成这项工作任务,但是他也没有心情去打游戏。

有一个比喻:就像一个人手握方向盘,一脚踩住油门,一脚踩住刹车,外人看来车在那里一动不动,但是油已经消耗殆尽。可能在你看来毫不费力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拼尽全力去完成了。

抑郁症的“懒”到底什么样?

许多患者感觉精力不足、容易疲劳,这本身就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一个症状;加之思考能力下降或注意力无法集中,许多平常能轻松完成的任务如今可能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做不到了。

而失眠或者嗜睡会加重上述的的症状,同时又因为人们知道睡眠状况不好会影响工作学习,所以还额外给抑郁症患者加重了一层心理负担。

我们说人的性格是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很少会剧烈改变。许多抑郁症患者在得病之前按照外界的标准是非常勤奋、自律的,有的人甚至称得上完美、令人艳羡。只有在生病之后,他们的状态才有了180度的大转弯:上课听不懂,工作完不成,不能和朋友正常交流……这种前后的反差和突然的转变更能证明:抑郁症患者的表现和性格上的“懒”完全不搭边,它们是南辕北辙的两件事。

抑郁症是一种真正的疾病:它像高血压,胃病,皮肤病一样都是疾病。它所表现出来的是情绪的持续低落,缺乏动力,对过往喜欢的事情不再感到快乐,自卑,恐惧等症状。

如果说普通的懒惰是“我想一整天都赖在床上睡懒觉。”那么抑郁症则是“我能做的只是躺在床上,因为我讨厌我的生活。我很伤心和悲伤。我希望事情会改变,或者如果我死了,有人会想我吗?”

抑郁症是一种消耗你生活的疾病,抹去所有其他的东西,掩盖幸福,理智,动机,睡眠或吃饭的能力,甚至生活的意志。如果对比一下的话,一个懒惰的人不会清理房间;而一个抑郁的人则不会去打扫,不会去购物,不会去参加聚会,不会去公园,不会去和朋友一起玩乐等等。

懒惰的懒,往往是对生活比较满意,懒就“懒”是全部。而抑郁的懒仅仅是表象:患抑郁症的人内心痛苦,当你看到他懒在床上看似没什么,而在他心里早已掀起惊涛骇浪,一遍又一遍的拍打脆弱的心灵。

抑郁症患者若身处“懒惰”,该怎么应对?

那么对于抑郁症患者的表现,我们该如何看待呢?它的本质其实是在问:我们该如何看待抑郁症这种疾病?

可以采用纯粹医学的模型,认为一切的源头在于大脑里的神经递质失去了平衡,身体里的血清素、多巴胺分泌不足,导致做一切事情都没有兴趣也无法坚持。

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按时服药,补充必须的神经递质,那么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生活的水平。或许重回巅峰有些困难,但至少不妨碍工作学习。你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次好好休息、重整旗鼓的机会。就像日剧《悠长假期》里一句台词说的那样:“生命不必每时每刻都要冲刺,低沉时就当是放一个悠长假期。”

在过去十年的全球化脉络下,社会当中越来越多的人罹患了抑郁和焦虑;事实上,似乎越是忙碌与发达的地区,抑郁症的患病率就越高。

一个有趣的“社会加速理论”提出,有些抑郁症就是因为个人面对过大的加速压力,而引发的减速反应。你的身体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告诉大脑:“我”需要更多时间,“我”无法再承受这样的生活速率了。

的确,有抑郁症的人似乎陷入了一种时间的泥沼,他们思考得更慢、行动更迟缓,生活似乎一场成为了慢动作的电影,一切快速行进中的任务都得停摆。最后,如果你有改变的欲望、有直面自我的勇气,那么不妨好好思考一下自己迄今为止的人生。思考并不意味着沉溺于无止境的自责、悔恨和愧疚当中。

相反,你需要跳出自我的小框架,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全面地审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你与自我的关系,你与重要他人(父母、伴侣、子女)的关系,你与职业或现在学习专业的关系。改变是痛苦且缓慢的,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许多帮助与支持,它们可能来自于一个负责的医师、一个专业的咨询师、几个亲近的朋友,甚至仅仅是几本好书、一部电影。重要的是,不要吝惜于向他人求助,也不要为此感到羞耻。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023-01-1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双向障碍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