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它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来生成人体内部组织的详细图像。由于其独特的成像方式,MRI的组织分辨率明显高于传统X线摄影和CT,能够清晰地显示中枢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半月板、软骨等组织,并特别敏感于脊髓信号的变化。
在骨质疏松、肿瘤、感染、创伤等骨关节病变的检查中,MRI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准确判断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还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治疗方案的重要信息。对于脊柱和脊髓的病变,MRI更是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原子核在静磁场中的共振现象。当这些原子核受到适当的射频脉冲磁场的激励时,它们会产生共振,并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这个过程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特定的原子核、外界静磁场和适当的射频脉冲磁场。
在磁共振过程中,受到激励的自旋质子会产生共振信号,直到它们恢复到激励前的平衡状态。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弛豫时间,包括纵向弛豫时间和横向弛豫时间两种。不同的组织和病变具有不同的T值和T值,这意味着在MRI中可以根据不同的T值和T值来判断不同的组织和病变。
参考资料:[1] 周英杰等主编,上颈椎损伤诊疗 第2版,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