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肝小叶的构成

王和金普通外科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甲全国第19

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多角棱柱体,长约2mm,宽约1mm,成人肝有50万-100万个肝小叶。

有的动物(如猪)肝小叶因周围结缔组织较多而分界明显,人的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很少,相邻肝小叶常连成一片,分界不清。

肝小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周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索和肝血窦。

1、肝细胞:占肝内细胞总数的80%,肝细胞呈多面体形,直径15-30μm。

肝细胞有三种不同的功能面,即血窦面、细胞连接面和胆小管面。血窦面和胆小管面有发达的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增大,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相邻肝细胞之间的连接面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结构。

有的肝细胞之间还有贯通的细胞间通道。此外,肝细胞富含线粒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以及糖原、脂滴、色素等内含物。

内含物的数量因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不同而异。进食后糖原增多,饥饿时糖原减少;正常时脂滴少,肝病时脂滴可增多。

2、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

含各种肠道吸收物的门静脉血液和含氧的肝动脉血液通过在门管区的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注入肝血窦,由于在血窦内血流缓慢,血浆得以与肝细胞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然后汇入中央静脉。

肝血窦内皮细胞有大量内皮窗孔,其大小不等,无隔膜,直径多为0.1μm左右,大的可达1-2μm。内皮细胞连接松散,细胞间隙宽。内皮外无基膜,仅有少量网状纤维附着。

因此,肝血窦内皮具有很高的通透性,除血细胞和乳糜微粒外,血浆各种成分均可进入窦周隙。

肝血窦内有定居的肝巨噬细胞,又称库普弗细胞,其形态不规则,质嗜酸性。

细胞表面有大量皱褶和微绒毛,并以板状和丝状伪足附着在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窗孔和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胞质内有发达的溶酶体,并常见吞噬体和吞饮泡。

肝巨噬细胞由血液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在清除从门静脉入肝的抗原异物、衰老的血细胞和监视肿瘤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肝血窦内还有较多NK细胞,称肝内大颗粒淋巴细胞,附着在内皮细胞或肝巨噬细胞上。

其核呈肾形,常偏于一侧,胞质含较多溶酶体。此细胞在抵御病毒感染、防止肝内肿瘤及其他肿瘤的肝转移方面有重要作用。

3、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宽约0.4μm。由于肝血窦内皮通透性大故窦周隙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入窦周隙,浸于血浆之中。窦周隙是肝细胞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窦周隙内有一种形态不规则的贮脂细胞,又称肝星状细胞,它们有突起附于内皮细胞基底面和肝细胞表面,或伸入肝细胞之间。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胞质内含有许多大的脂滴。

在HE染色中,贮脂细胞不易鉴别,用氯化金或硝酸银浸染法,或免疫组织化学法可清楚显示。正常情况下,贮脂细胞呈静止状态,它在肝脏中主要参与维生素A的代谢和储存脂肪。

人体摄取维生素A的70%-85%贮存在贮脂细胞内,在机体需要时释放入血。在病理条件下如肝脏受到物理、化学及病毒感染时,贮脂细胞被激活并异常增殖,产生细胞外基质,肝内纤维增多,可导致肝硬化。

4、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在HE染色中不易看到,用银染法或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可清楚显示。电镜下,肝细胞的胆小管面形成许多微绒毛,突入管腔。

靠近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膜形成由紧密连接、桥粒等组成的连接复合体,可封闭胆小管周围的细胞间隙,防止胆汁外溢至细胞间或窦周隙。

当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胆道堵塞而内压增大时,胆小管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胆汁则溢入窦周隙,继而进入肝血窦,导致机体出现黄疸。

2023-08-09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普外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