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以皮肤黏膜疣状增生性病变为主的性传播疾病,容易复发,需长时间反复治疗,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一、病原学:
HPV是一类无包膜的双链DNA裸病毒,属于乳头瘤病毒科,目前已鉴定出200多种HPV亚型,其中40多种亚型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并感染肛门生殖器区,可根据致癌风险将HPV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90%-95%的尖锐湿疣病例是由低危型病毒HPV6型和11型引起的。
二、自然病程:
有资料显示,在通过性行为接触HPV后,大多数人将在1年内检测出HPV,也有资料显示大多数免疫正常的人生殖器感染仅为暂时性,持续1-2年,并不引起后遗症,少数人即使免疫能力正常感染也可持续,而少部分HPV持续感染者可进展为癌。尖锐湿疣首次出现后,疣的数量和大小可能会增加,也可能会自行消退,即使眼可见的疣体消退后,HPV感染可能仍持续存在,机械刺激、损伤、免疫抑制、炎症及其他细胞外因素均会影响潜伏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拷贝数,可能导致疣体复发。
三、流行病学:
1、发病率:尖锐湿疣的全球估计发病率为(160-289)/10万人年,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03-168)/10万、女性为(76-191)/10万;
2、传染源:人类是HPV的唯一天然宿主,感染者是HPV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性传播途径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常见于生殖道感染HPV的母亲通过胎盘、阴道分等途径传播给新生儿,如儿童呼吸道复发性乳头状瘤可能是患儿感染HPV6/11所致;
4、危险因素:HPV感染主要是通过性生活感染,年龄是第一大危险因素,性活跃的年轻女性HPV感染高峰在20岁左右,我国女性的第二个感染高峰在40-45岁左右。细菌、病毒和衣原体等各种微生物的合并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等会促进HPV感染。行为因素主要包括性行为年龄过早、多性伴、多孕多产、吸烟、长期口服避孕药、营养不良等。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症状与体征:男性好发于包皮、龟头、冠状沟、系带、阴茎、尿道口、肛周和阴囊等部位,女性好发于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口、会阴、阴道壁、宫颈以及肛周,被动肛交者皮损可发生于肛周、肛管和直肠,口交者可出现在口腔。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瘙痒、异物感、压迫感或灼痛感,可因皮损脆性增加、摩擦而发生破溃、浸渍、糜烂、出血或继发感染而出现特殊气味。女性患者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患者可能因为担心尖锐湿疣会影响未来生育能力和增加癌症风险产生心理负担,如焦虑感、内疚、愤怒等不良情绪;
2、皮损类型:分典型尖锐湿疣、丘疹状疣、扁平状疣、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典型尖锐湿疣皮损为柔软、粉红色、菜花状或乳头状赘生物,大小不等,表面呈花椰菜样凹凸不平。常见于潮湿且部分角化的上皮部位,如包皮内侧冠状沟、尿道口、小阴唇内侧、阴道口、阴道、宫颈、肛门,也可见于腹股沟、会阴等部位。
3、辅助检查:有醋酸白实验、皮肤镜、阴道镜、肛门镜、直肠镜和尿道镜、实验室检查。
4、诊断依据: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可诊断本病,对不典型皮损和特殊部位的皮损,辅助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5、鉴别诊断:需与阴茎珍珠状丘疹、假性湿疣、皮脂腺异位症、阴茎系带旁丘疹、扁平湿疣(二期梅毒疹)、鲍温样丘疹病、生殖器鳞状细胞癌、疣状癌、汗管瘤、光泽苔藓、鲍温病、宫颈上皮内瘤变等鉴别。
五、治疗:
1、一般原则:以尽早去除疣体为目的,尽可能消除疣体周围亚临床感染以减少或预防复发。目前没有有效的针对HPV的抗病毒药,不能靠系统应用抗病毒药根除HPV感染。外科及物理疗法可以去除肉眼可见的疣体,所有疗法均有可能复发,不同的文献报告的复发率差别很大,在10%~70%之间,3个月内复发率最高,随着时间延长复发率逐渐下降;
2、治疗方法的选择:现有的治疗方法均为局部治疗,包括药物、物理、手术、化学的方法;
3、药物治疗:如鬼臼毒素酊、咪喹莫特乳膏、茶多酚软膏、皮损内干扰素注射治疗、5-氟尿嘧啶,以及以含鸦胆子、苦参、金银花、大青叶、百花蛇舌草、露蜂房、蛇床子等中药为主的复方外用制剂派特灵;
4、物理治疗: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如冷冻疗法、电离子和高频电刀、激光治疗、微波治疗、温热治疗;
5、手术治疗:皮损数量较少,为有蒂或大体积疣时,可以在局部麻醉下使用剪切术、切除术;
6、光动力疗法:局部外用光敏剂5-氨基酮戊酸(ALA),再以半导体激光器或发光二极管(LED)进行局部照光治疗,适用于去除较小疣体以及物理疗法去除较大疣体后的基底治疗;
7、联合疗法:如鬼臼毒素、TCA、咪喹莫特、中药外用制剂派特灵以及干扰素等局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