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预防躁狂发作,你需要知道这些

邱仲瑶抑郁·双相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民营医院

来访者现龄45岁,是一家风景建筑公司的经理。从他与现女友约会起的4年内,出现过3次躁狂发作,其中2次进行了住院治疗。他与前妻所生的两个孩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一个18岁,另一个22岁。和现女友没有小孩。

在最近导致他住院治疗的躁狂发作中,最初征兆是对工作失去兴趣并对他所不信任的同事感到急躁。但当下并不是对工作失去兴趣的时机:由于他参与规划了一个新的住宅开发项目,他的业务正在蒸蒸日上。他描述说,自己在躁狂发作的最早阶段就感觉某些事情不对劲:他的思维开始奔逸,脑中充满着妙策高见。不过,他在夜晚的大部分时间内都能够睡着,并认为没有必要就医。

据他的现女友说,在他住院治疗前的一周内,他变得“极度富于表情”,并“采取武力支配的态度”。如在某个晚上,俩人一起到快餐店吃饭时,他朝着女服务员“大喊大叫”地点菜。他后来也向这位女服务员道了歉。俩人随后也讨论了他的逐渐变得亢奋的行为,他承认自己不仅“亢奋”,而且自我感觉良好。他说“我比以前更能清楚地看问题了”。

他们最后决定去看精神科医生。医生并没真正地询问他的心境状态的问题,而是问他对工作状况的感觉,并断言说:“你需要稍微休息一下,你听起来感觉像是筋疲力尽的样子”。也并未建议他对药物治疗方案上做任何改动。

后来因为儿子没有回他的电话而被激怒时,他的状态恶化了。他去了儿子工作的地方,并在紧挨着收银员的地方与儿子大吵了一场。儿子的老板很愤怒,让他和儿子“到别处去闹”。儿子相当难过,并告诉他从此不要再来上班的地方找他。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他的行为急剧升级。他的动作变得快速而狂乱。他变得愤怒和多疑,并对从事音乐生涯的浮夸的念头而上头,尽管他只是偶尔在消遣时玩玩吉他。他买了一把电吉他,但是随后就用它换了一款价值低很多的乐器。

他和现女友开始发生激烈的争吵,用他的话说,“她装出一副愤怒、怨恨和冷漠的腔调,但也变得颐指气使和假装博学多闻”。他冲动地搬出了他们的公寓而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一天晚上,他哭着给女友打电话,说他开始感到惊慌失措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他可能会自杀。

女友打电话报警,而警察发现他在办公室里瞪着天花板发呆。他们护送他去医院。他在医院里待了两周时间,出院时医生给他制定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躁狂发作的破坏性

一次躁狂的发作可以给人的一生带来重大破坏。它可以使人倾家荡产、婚姻破裂、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引发法律纠纷,导致失业,甚至会使人丧命。它也可以导致持久的附带结果:美国爱荷华医学中心的威廉• 科里尔和他的同事(1993)发现,在一次躁狂发作减轻后长达5年的时间内,仍可以观察到它的社会影响和与工作相关的影响。

如果你回想自己上一次躁狂发作,或许将回忆起那个时候它是令人相当振奋的。你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想要重新制造这种躁狂阶段,以便你享受它们所伴随的欢快、精力充沛和自信的感觉。

当你的心境开始变得躁狂时,你或许会觉得自己的想法似乎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并且卓尔不群,即使其他人觉得它们稀奇古怪。你或许喜欢精力充沛和目标明确的感觉。你即使知道自己正在变得躁狂,但也不愿意阻断这种醉人的感觉。这就是许多双相障碍患者所出现的情况。

回顾起来,你可能会觉得,假如能够预防或至少尽量降低躁狂发作的破坏性就好了。如上述来访者在住院后,对自己的躁狂发作所造成的损失感到特别懊悔:现女友威胁说要离开他,儿子不和他说话,他的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如果你没有完全的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而只有轻躁狂的发作(即Ⅱ型双相障碍),那么你在活跃的心境状态中基本上不会受到损害。尽管如此,你或许也会发现轻躁狂发作(很像更为严重的躁狂发作那样),随后会带来重度抑郁症。“有起必有落”这句话来描述双相障碍所涉及的过程再合适不过了。

预防躁狂发作,你可以做些什么?

由于躁狂和轻躁狂有其生物学基础,所以你不能完全预防它们复发。但是你或许能够控制它们的严重程度并限制它们所造成的损害。你可以通过识别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发作来“防患于未然”,然后实施计划以避免自己的躁狂进一步蔓延。

如果你能成功实施一项计划来预防你的躁狂发作或减轻它的严重程度的话,那么你在家庭、工作和社交生活中的活动机能几乎会毫无疑问地得到改善。这项计划的某些方面将涉及你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某些方面将会涉及你的家人和与你关系重要的他人的行为,还有其他方面则将牵涉到你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

“当躁狂升级时,你将会需要别人的帮助,因为你自己难以控制它”。你最好是在自己尚处于健康状态时就制定好预防复发的计划,因为当躁狂升级时,你将难以识别与你的行为相关的潜在危险,以及需要釆取什么措施来扼制你的心境攀升的循环。

预防躁狂复发的训练

一项研究表明,双相障碍患者再次住院治疗有这样两个预测因子:一个是没有服药。另外一个是未能意识到复发的早期征兆。从好的方面来看,在长达18个月的时间内,那些接受教育性干预的双相障碍患者,如学会识别躁狂的预警征兆并且随后寻求心理健康服务,比那些没有受过此类教育的患者更少出现完全复发的躁狂发作,并且拥有更好的社交和工作机能。

这种被称为“预防复发的训练”的方法是由美国埃伦•马拉特和朱迪思•戈登(1985)为治疗酒精中毒复发而研制出来的。这种预防复发的训练被成功用于我们对双相障碍患者进行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治疗研究。预防复发的方法也是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双相障碍系统治疗改善项目的“合作照料”计划的中心部分。

预防复发的训练就像你上学时参加的消防演习那样,当一切都是安全无误时才予以确定的,以便你知道万一发生灾难时你到底应该做些什么。预防复发的训练包括采取一系列步骤,以防止某个预期的事件对你造成损害:

①识别你的前驱症状;

②列出预防措施;

③制定一项阐述了预防步骤的书面计划。

在第一步“识别你的前驱症状”中,你(往往在他人的帮助下)列出那些预示着躁狂期开始的预警征兆的清单。识别报警的征兆或许也涉及识别引发此类症状的环境(如纵酒、漏服药剂、错过就诊或复查时间、遇到紧张的工作环境)。

在第二步“列出预防措施”中,请你和你的家人共同出谋划策,决定如果你出现一种或多种前驱性症状的征兆时将采取什么行动(如看精神病医生、看急诊、安排其他人照顾你的孩子等)。此类行动涉及你自己、医生和你的核心圈子中的成员。

在第三步中,你自己、你的重要其他人以及医生在总结第一步和第二步措施的基础上,制定一项类似于合同的书面计划,它规定当你觉得躁狂快要发作时该采取什么措施。所有的关键参与者都必须随时能够获得这份合同,以便他们在你开始出现心境循环时帮助你将计划付诸实施——因为在那个时候你是最不可能会寻求帮助的。

患者的核心圈子(如父母、兄弟姐妹、配偶或伴侣等)参与预防复发训练的重要性

丧失对自己的洞察力是躁狂症的一种神经病学的征兆,即当患者处于发作的顶峰时,甚至有时在他们的心境向上循环或发作结束时,他们看不出自己的行为有何反常。这特别像当某人中风时,他不知道随后会出现的记忆缺陷,或类似于当某人被催眠或正在做梦时,并没有意识到他或她的行为有何异常。

由于你丧失了对自己的洞察力,所以你身边的人,你的核心圈子(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配偶或伴侣等)往往会最先觉察到你的躁狂症状的苗头,看出你所不能觉察到的行为中的问题。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使他们参与预防复发训练的三个步骤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从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中得知,拥有最佳健康护理措施的患者往往会请他们的家人帮助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如家人鼓励他们吃健康的食物、避免抽烟或鼓励他们进行锻炼。然而,接受另外一个人的帮助或小心照顾或许会让你产生某种程度的心理苦恼。

这是一种关于什么方面的苦恼呢?大多数人会痛恨那种当他们开始生病时,他人(尤其是他们的近亲)处于有一种权威位置的感觉,这会让人觉得自己同意让某个另外的人剥夺自己的控制权和独立性。此类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双相障碍患者似乎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感觉。之所以控制权的问题对双相障碍患者显得如此突出,有几个原因。首先,当你体验到心境波动所导致的内部混乱感时,你至少还掌控着外部世界的这种感觉,对你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其次,与躁狂早期和晚期阶段相联系的自信和权力的感觉,会使你尤其容易拒绝其他人的建议、观点或直接帮助。第三,许多双相障碍患者有过其他人试图在紧急情况下对他们实施控制的恼人的经历——不管人家的动机是多么良好。

如果你对牵涉他人的事情产生负面的反应,那么请你思考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是什么事情最让你对依赖他人感到苦恼?这个问题的确与控制权或个人独立性有关吗?你是否害怕别人的帮助中带有“附加条件”?或者,你是否觉得自己已经向太多的人寻求过帮助?

当你在考虑此类问题时,可以试着釆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使你对他人的卷入感到更为轻松。

首先,你要知道,你是在自己生病时而不是处于健康状态时,才请求他们插手帮助的。你或许会担心,如果让其他人在你处于人生中某段艰难的时期对你进行控制的话,那么你就会放弃自己对其他领域的控制。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你只是对自己的生活的一小部分放弃了控制,而且只有在你的心境攀升至躁狂阶段情况下的短暂时期内是如此。

其次,如果你曾经与你的母亲或父亲就你的独立性问题产生过严重的冲突,你可以试着向你的兄弟姐妹或知己来帮助自己好了。你的核心圈子中可能还会有其他如果你出现异常情况他们就会知晓的人,也有在你危急关头可以向其托付的人。

依赖社会支持时会出现的一个实际问题是:

如果你在当地实在没有什么重要的社会关系,那么你积极主动通过观察自己的心境和行为,并在你需要帮助时向专业人士求助,就变得更为重要。如某些患者会根据他们心境波动来决定什么时候需要求助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随着发作的形成,你或许会在短短几天内观察到自己的心境略微上升。尽管此类观察具有主观性,但是它们仍然可以提供有关你的治疗情况的相关信息,并且远比忽视你的病情并任其蔓延的这种做法有用。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023-01-1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双向障碍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