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分享至
  • 复制链接
取消
点击这里 让更多人看到

中度抑郁吃什么药

禹华良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三甲全国第11
咨询

由于学习、工作、家庭等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抑郁症大队”。当抑郁症发展到了中度,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帕罗西汀片、氢溴酸西酞普兰片、舒肝解郁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中度抑郁吃什么药.jpg

西药

对于中度抑郁的患者,临床主要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帕罗西汀片、马来酸氟伏沙明片、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等。5-羟色胺分布于脑内,具有保持大脑兴奋性以及保持良好心情的作用,这类药物可调节脑内5-羟色胺的水平,进而改善抑郁的症状。

还有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文拉法辛胶囊、盐酸度洛西汀胶囊等,对于治疗中度抑郁症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中药

主要使用疏肝解郁类的中药,如舒肝解郁胶囊等。舒肝解郁胶囊可以缓解中度抑郁导致的情绪低落、失眠多梦,具有舒肝解郁、健脾安神的功效。

此外,中度抑郁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可以接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多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拉里·E.博伊特勒,约翰·F.克拉金,布鲁斯·邦加尔著;刁静,甘志筠译.临床心理学指导丛书.抑郁症患者系统治疗方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02:22.

[2]罗蔚锋,胡华主编.抑郁症的防与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07:41.

2023-07-27浏览81176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精神科医生推荐

相关推荐

曲姗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三甲全国第21
中度抑郁吃什么药好
吃药取决于具体病情,需要就诊,一般中度抑郁,通常建议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药物一般是用抗抑郁药,但抗抑郁药有非常多的种类,因此使用的具体药物取决于个体化方案。尽管是同样的疾病,同样的严重程度,每个人的呈现表现、症状群、症状的严重程度均不一样,是睡眠严重程度比较重、还是情绪低落、还是乏力、还是记忆下降,因为抑郁是一组症状群,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每个人完全不一样。具体某一个药,不仅要注意是何种疾病、严重程度、症状,还要看疾病背后的人的样子,包括其生理情况、疾病情况、能否耐受该药、该药对其是否安全,能否充分保证该药不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同时其可忍受副作用,而达到良好的药物效果,比如依从性,是否能较好坚持等。因为每个人使用药物的优劣不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充分个体化选择,才是优选方案。
卢和丽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三甲
中度抑郁症状有哪些
"在ICD -10中,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3条核心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下降。还有7条附加症状:注意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或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中度抑郁障碍,至少有2条核心症状和至少3条附加症状,而且,患者的日常工作、社交和生活,存在相当的困难,这就是中度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郑丽娜主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三甲
中度抑郁如何治疗
"对中度抑郁的治疗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有抗抑郁药物,但在药物选择上采取的是个体化原则,也就是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躯体情况以及既往治疗情况而选取不同的药物。比如对于老年患者和青少年儿童,会选择一些比较容易耐受并且不良反应比较小的药物,比如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18岁以下禁用)和舍曲林。此外有一些中草药目前也已经获得批准,用于治疗轻中度的抑郁,常见的有圣约翰草和舒肝解郁胶囊。除了药物治疗,还会建议患者结合心理治疗辅助治疗抑郁症。除了在医院接受的治疗,同时会建议患者降低工作强度,保持规律作息及适当的运动,这些都有助于抑郁症的缓解和治疗。"
李婷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三甲
中度抑郁怎么治
"中度的抑郁症多是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因为中度的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的求治愿望,治疗的配合度也是比较好的可以进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度的抑郁症反应效果也是不错的,比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效果要好、起效要快。而且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也会比较好,不会拒绝用药或者抑郁症状一旦缓解就减量,甚至停药。药物治疗多是使用新型的抗抑郁剂,比如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心理治疗多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家庭或者婚姻治疗,主要是让患者去了解自己,并且自己去帮助自己的一个过程。"
刘强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甲全国第90
中度抑郁的最明显症状
中度抑郁一般会有心境低落、认知功能损害、行动迟缓、惊慌不安、睡眠障碍等症状,并没有最明显的症状,每个人的症状都有可能不同。1、心境低落:主要表现为不能为环境中的喜乐所动,比如挚友来访,可能漠然置之,遇到喜讯,可能充耳不闻毫无表情。有的患者也会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因而尽量掩饰,甚至强装笑脸;2、认知功能损害:感到自己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等,也会有大脑效能下降的情况,也就是无法胜任正常工作;3、行动迟缓:患者会行动迟缓,很少有自发性动作,不想做事,懒散无力,可能只想躺在床上,不想活动,也不想与他人交流;4、惊慌不安:抑郁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过度兴奋,导致出现心跳加快等情况,从而引起惊慌不安;5、睡眠障碍:患者可因为负面情绪过多,导致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睡眠维持困难等。除此之外,还可能会有明显的激惹不宁、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疼痛、性欲减退等表现。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心理科就诊,遵医嘱进行心理治疗,比如认知行为治疗、森田疗法等,如果不能缓解,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家人也要注意陪伴,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肖春玲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三甲
中度抑郁的症状
"抑郁症根据病情严重性,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中度抑郁症是指有核心症状至少两条,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一共至少有六条症状。\n抑郁症核心症状首先是指抑郁心境,也就是每天大多数时间,患者表现心情低落,抑郁心境至少持续两周。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者没有愉快感。然后,精力不足或者过度疲劳。其他附加症状主要是失眠、食欲低、体重下降,早晨起来表现抑郁严重等。"
肖春玲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三甲
中度抑郁怎么办
"中度抑郁是抑郁症的一个类型,它在诊断上有抑郁症的两条核心症状以及伴有其他的附加症状。一共要求至少是六条,又根据有或没有躯体症状分为两个类型。它的治疗是综合性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n药物治疗常用的抗抑郁剂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的药物主要有五朵金花,氟西汀、帕罗西汀、盐酸舍曲林片、马来酸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还有SNRI类型的文法拉辛等等。抑郁的心理治疗主要是积极支持性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和婚姻、家庭治疗等等,这些综合治疗对抑郁症有积极的效果。当然,有些患者如果伴有躯体症状,失眠、焦虑症状也可以合并镇静、催眠药物,也有比较好的效果。"
李婷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三甲
中度抑郁的表现
"中度抑郁症的表现可能有不明原因的情绪低落,对原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了兴趣和愉快感,精力不足和过度的疲劳。另外,患者的自信心不足,非常自卑,经常过分的自责,患者想死的或自杀的想法不太强烈,没有自杀行为,但是思维和注意力会降低,反应比较迟钝,效率下降,但是尚能应对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可有睡眠不好和食欲的改变。如果患者的食欲明显丧失,体重比上月体重减少5%以上,性欲明显丧失,就可以诊断为中度抑郁伴躯体综合征。"
杨栋主任医师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三甲
中度抑郁怎么办
临床上对于轻度抑郁,一般病人可以通过自己调节的方式慢慢缓解,对于中度到重度以上的抑郁需要寻求医疗救助,需要到医院去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医生通过评估确定患者到底属于何种程度抑郁,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通过医生的诊断后需要制定系统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往往抑郁症的治疗周期有三个阶段:1、急性期的治疗;2、巩固期的治疗;3、维持期的治疗。这三个阶段的药物治疗总共要进行6-9个月左右,在该治疗期间可以配合心理治疗,与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医生制定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案,还可以做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治疗方案。
常卫利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甲全国第19
中度抑郁为什么最危险
抑郁障碍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型,危险性呈递进式增长,因此,“中度抑郁最危险”的说法并不成立。其中,轻度抑郁障碍是最轻的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闷闷不乐,对事物提不起兴趣,多数病例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大多数可自行缓解,部分可加重或转为慢性。当发展至中度抑郁障碍后,上述症状明显。比如患者开始逐渐控制不了自身行为,行事风格逐渐往懒散方向过渡,常常做一件事需要被催促,很少有自发性动作;对生活开始丧失兴趣,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而且精力降低,即使能完成每天的工作,也自觉力不从心、虚弱异常。此外,还有一定的厌世倾向,甚至有自杀行为。到了重度抑郁障碍程度,上述症状更甚。比如患者情绪极为抑郁,无法感受到喜怒哀乐,对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思维动作迟缓,如语速慢、语音低、语量少、应答迟钝;存在幻觉和妄想症等。而且重度抑郁障碍患者多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如面容憔悴苍老、目光迟滞、纳差、体质下降、头痛、汗液和唾液分泌减少、便秘、胸闷等。此外,重度抑郁障碍患者常具有明显的自杀意图,以及合并焦虑障碍、心境恶劣障碍、品行问题、注意力缺损多动症和物质滥用等。由此可见,中度抑郁并不是抑郁障碍中最危险的类型,其并没有重度抑郁复杂,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轻则转为轻度抑郁障碍,重则转为重度抑郁障碍。参考文献[1]李凌江,马辛.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概述[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3):167-168. [2]董佳妮,毕波,孔令韬.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8,44(8):461-465. [3]胡艳,刘忠纯.抑郁症自我管理与康复策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