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李先生诊断晚期肺腺癌治疗半年,下肢深静脉化疗后突然出现左侧下肢水肿,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做肺动脉CT血管造影技术(CTPA)提示右下肺动脉栓塞。肺癌患者怎么这么容易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呢?
肿瘤相关VTE指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发病率约为4%~20%,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其中最常见的栓子为血栓,通常所称的肺栓塞即为肺血栓栓塞症。肺癌人群发生VTE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0倍,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6倍。肺癌诊断后的3~6个月内为并发肺栓塞的高发期。就肿瘤类型而言,肺癌中的非小细胞肺癌有较高的肺栓塞风险,尤其是腺癌,是肺癌患者发生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就肿瘤分期而言,Ⅳ期(NSCLC分期)和广泛期(SCLC分期)被认为是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DVT)可以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下腔静脉、盆腔静脉和锁骨上静脉等多个部位,典型临床症状包括疼痛、静脉血栓形成的同侧下肢远端水肿和沉重或锁骨上区水肿等。血清D-二聚体、多普勒超声检查和CT或MRI有助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一旦确诊深静脉血栓,应立即进行风险评估,对于无抗凝治疗禁忌的患者应立即启动抗凝治疗,常用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华法林、磺达肝葵钠和利伐沙班;对于深静脉血栓伴有低血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该启动溶栓治疗;有抗凝及溶栓治疗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导管或手术取栓术等治疗方法。
肺癌相关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3%~23.7%,肺癌诊断后的3~6个月内为并发肺栓塞的高发期。肺癌合并肺栓塞的发生机制复杂,患者相关因素、肿瘤相关因素以及治疗相关因素共同导致了机体的高凝状态,增加了肺癌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腺癌、肺癌晚期、手术治疗、化疗药物、合并某些基础疾病是重要的高危因素。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易被肺癌症状掩盖,其诊断有赖于CTPA为代表的影像学检查,有研究结果表明肺栓塞可能性评分联合D-二聚体在一般人群中可有效识别肺栓塞患者。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若无出血表现且出血风险为低危,可考虑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替代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抗凝时间至少应达到6个月以上,视情况延长抗凝时间甚至长期抗凝治疗。部分肺栓塞风险高危的肺癌患者可受益于预防性抗凝治疗,应结合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和D-二聚体谨慎评估。
李先生的病理类型为腺癌、接受化疗、下肢深静脉置管均为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也就不足为奇。庆幸的是,经过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1月后复查,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已经完成消失,现继续肿瘤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