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性体质是中医的一种体质,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当、久病、多次分娩或流产、年老体衰等有关,会出现明显寒证,需要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温补,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以改善身体状况。
一、原因及症状:
1、先天禀赋不足:如家族成员中有虚寒证,或怀孕时过于虚弱、高龄妊娠等,体内阳气不足而不能温煦机体,就会导致寒性体质,可以出现肢体发凉、畏寒等症状。
2、饮食不当:如果吃过多寒凉、生冷的食物,如冰激凌、苦瓜、绿豆等,可损耗阳气,也可能会诱发寒性体质,可有胃部冷痛、腹泻等不适。
3、久病:如果患者久病,也会损耗阳气,导致体内湿寒加重,可累及体内脏腑、经络等,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体寒,多有面色苍白、身体无力等。
4、多次分娩或流产:如果女性有频繁怀孕、分娩或流产等,会损伤机体气血,阳气不足而最后导致体质偏寒,可表现出痛经、月经紊乱等。
5、年老体衰: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减退,体内阳气受损而有寒性体质,容易怕冷、畏寒、手脚冰凉等。
二、处理措施:
1、调整生活习惯:寒性体质者需要注意清淡作息,并选择温软的食物,日常做好保暖,避免受凉、劳累等,有助于改善身体素质。
2、艾灸:寒性体质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艾灸太溪、命门、关元、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以疏通经络,并提升体内阳气。
3、药物治疗:如果症状明显,可以到中医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小建中颗粒等,以补益气血、提升阳气等。
此外,日常应注意避免随意用药,以免影响体内阴阳平衡,或是造成脏腑损伤,期间可以到医院做推拿、针灸、拔罐等,以改善躯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