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这次是专门过来感谢你们的,谢谢你们治好了我闺女的尿床。”一位患儿家长刚踏进我们小儿遗尿专科门诊就激动地说。
原来,他的女儿今年已经10岁,一直饱受尿床的困扰,6、7岁时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大点就好了。但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尿床非但没有好,还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孩子整天压力很大,晚上害怕尿床休息不好,白天上课没精神,更严重的是孩子越来越自卑,缺乏自信,本来很活泼的小姑娘,性格越来越孤僻,不愿和同学一起玩,害怕尿床的事让同学老师知道,学校组织夏令营等集体活动从来不敢参加。家长这才认识到遗尿症的严重性,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都说没有看这个病的医生,儿内科说内科看不了得看外科,外科说我们外科也看不了,建议去北京上海看看。听说你们有小儿遗尿专科门诊,急忙带孩子来诊治,经过半年的治疗,孩子的遗尿症治愈了,现在越来越自信,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其实,孩子3周岁后,仍持续尿床就需要提高警惕,孩子5周岁以后,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儿童,在睡眠中出现不自主的漏尿现象,至少每周2次并持续≥3个月,就一定要看医生!
遗尿的危害有哪些呢?
很多家长认为每个孩子都会尿床,所以这个不是病。事实上遗尿虽不会直接造成急性伤害,但长期夜间遗尿给孩子和家庭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部分儿童可能伴有心理、行为及其他系统问题,不利于身心成长。建议一旦确诊遗尿,应积极寻找原因并治疗,切勿忽视或者等待。
有多少孩子患遗尿症?
16%的5岁儿童、10%的7岁儿童、5%的11~12岁儿童患夜遗尿;每年有15%的遗尿症儿童可自然痊愈,15岁以后降至1-2%,约0.5%~2%仍会持续至成年期。
遗尿症为什么更关注5岁以上的孩子?
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
排尿期时,排尿中枢发出神经冲动传至骶髓副交感神经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到达膀胱使逼尿肌收缩,同时胸段交感神经受到中枢抑制,膀胱颈、后尿道松弛,促进排尿。
小儿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基本排尿中枢的抑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频繁、夜间容易发生遗尿,乃至失禁。3岁以后才能自我控制。3岁至5岁中间还有2年的缓冲时间,如果超过5岁仍然尿床,家长就要就诊寻找原因,积极治疗啦。
遗尿症的病因有哪些?
遗尿症与遗传因素、膀胱功能不良、觉醒障碍、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抗利尿激素分泌节律失调、心理因素等有关。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为:
儿童的膀胱肌肉发育比正常缓慢
儿童的膀胱容量比正常小
儿童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产生大量尿液
五岁以上孩子仍尿床怎么办?
一旦确诊孩子是遗尿症,除了按照医生的医嘱治疗外,生活改善对遗尿症的治疗也至关重要。生活改善一方面是遗尿症药物或报警器治疗同时重要的辅助手段,不注意生活改善,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约有20%左右的孩子仅通过生活改善就可告别遗尿症。
生活改善的要点包括:
1、生活作息有规律:熬夜或不规律的生活会使尿床的症状恶化,要注意早睡早起并在固定时间吃饭,早饭和午饭要吃饱。晚饭要早吃、少吃,晚饭后尽可能间隔2-3小时再睡觉。
2、注意水分的摄入:睡前摄入过多的水分有可能导致尿床,但水分对于人体来说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请在早饭和午饭中摄取足够的水分,午饭之后要适量控制水分(果汁、茶、牛奶等)的摄入,晚饭后至睡觉前请将水分摄入控制在200ml左右。
3、控制盐分的摄入:摄入过量的盐分会导致口渴使人摄取过量的水分,从而诱发尿床,而且,摄入过量的盐分后,即使没有摄入过量的水分也会诱发尿床。
4、注意便秘:便秘是指大便次数过少(每周两次以下)或排便不畅(伴有出血或疼痛),大便大量堆积在大肠内时会压迫膀胱,有可能会因此而导致尿床。请尽可能多食用一些含有较多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豆类和薯类。
5、睡前上厕所:养成睡前上厕所的习惯。上床30分钟-1小时后仍无法入睡时记得再去上一次厕所。
6、睡眠时注意防寒(不受凉):寒冷会导致尿量增加和膀胱缩小。特别是在冬天,睡眠时可以多穿一层内衣并穿上袜子,保证身体不会受凉。
7、不要在半夜强行叫孩子上厕所:家长在半夜将孩子叫起来去上厕所并不会对遗尿症的治疗起到任何效果,反而会打扰睡眠、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不过在外出住宿时,作为紧急应对措施可以在半夜时起床上厕所。
8、孩子出现尿床绝不能打骂:研究发现,长时间尿床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心理压力,年龄越大越压力越大。所以家长们要正确面对孩子的尿床,不要再加重孩子的压力,积极给孩子治疗,多给孩子关爱、多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