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夏季湿气重别慌,六个穴位帮您忙!

王友刚脑病科主治医师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三甲

  夏天容易倦怠乏力,头昏沉,浑身沉重,想睡觉,这是湿邪粘腻重滞的表现。湿气重的人,在舌苔上也会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如果出现舌体胖大,舌边齿痕明显,舌苔厚腻,是水湿重的表现。

  在此为您推荐身体6大祛湿穴位:丰隆、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委中穴、曲池。如果每天按摩这几个穴位,就可以顺利的排出体内的湿毒,帮您祛湿气,让您恢复健康。

  1、丰隆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丰隆属足阳明胃经,是足太阴脾经之络穴。

  腧穴释义:丰隆原意是指古代神话中的雷神。丰隆穴,顾名思义,就是假借丰隆这个象声词,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功用:具有疏经活络、化痰定喘、清热通腑、健脾和胃、祛湿除痹的作用,是
“祛痰第一穴”。所以说,夏季里多揉此穴,健脾祛湿的作用非常不错。一般用大拇指采用点按式按丰隆穴,然后沿顺时针揉丰隆穴,后用大拇指沿丰隆穴向下单方向搓十分钟即可,每日一次即可。

  2、中脘穴

  定位: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中脘穴属任脉,也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是小肠经、三焦经、胃经、任脉的交会穴。

  腧穴释义:中脘穴,中指中部,又有中央的含义,脘同管。穴属胃募,位居心蔽骨与脐连线的正中,内部适当胃的中部,主治胃疾,因名中脘。

  功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中脘穴为胃的募穴、又为腑会之所。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以化体内水湿。因此,艾灸中脘穴能够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一般每周不低于三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

  3、委中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属足太阳膀胱经合穴。

  腧穴释义:委中穴,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功用:振奋阳气,排出湿气。本穴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经常艾灸委中穴可以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一般每周不低于三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或用两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连做10-20次。

  4、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属足阳明胃经腧穴。

  腧穴释义:“足”为足部,“里”意为“寸”,该穴指承接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与天,在此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

  功用:燥化脾湿,升发胃气。俗话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补养脾胃,足三里绝对是第一“功臣”。补一下脾胃阳气,湿气自然而然就会运化,留都留不住。刺激穴位的方法很简单,以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50下,也可用艾炷熏灸
3~5 分钟,每日早晚各 1 次。

  5、阴陵泉穴:脾经上的祛湿穴

  定位: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其性属水。

  腧穴释义: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该穴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名意同阴陵泉。

  功用:排渗脾湿。脾属土,所以,它为“土中水”,刺激阴陵泉有助于从疏理脾胃的功能,可用于缓解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症。刺激穴位的方法很简单,以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50下,也可用艾炷熏灸3~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6、曲池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 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

  腧穴释义: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脉气流注此穴时,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时,屈曲其肘,横纹头有凹陷,形似浅池。

  功用:清泻阳明,清利湿热。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五行属性属土,“合治内腑”,故可调理大肠气血,调节大肠功能,治疗湿、热、气、血壅滞大肠。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曲池,每次1~3分钟,能够起到调理气血以及去除风湿的作用。

  以上六个穴位每天可选择二至三个,每穴按摩二十到三十分钟,坚持半月左右,定能收到较好效果。

2023-07-08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中医神经内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