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危害

王荣飞肝胆胰脾血管外科主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三甲

  人体的静脉分浅静脉和深静脉两个系统,平常我们能看到的“青筋”即是浅静脉,而深静脉之所以形容为“深”就是因为它所处位置较深,通常位于肌肉之间,不能通过肉眼看到。深浅两静脉系统的作用就是将组织利用后的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形象的说,两者就像人体的下水道,把“污水”送回到指定的地方—心脏

  其中,深静脉系统的作用远大于浅静脉系统。深静脉血栓就是深静脉内的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堵塞血管。在所有的静脉中,因为双腿的静脉距离心脏最远,而且人类的直立还导致双腿的静脉血要克服重力才能回到心脏,所以人体双腿的深静脉最容易形成血栓。

  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三大元凶是: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速缓慢、血管内膜损伤。

  血液并不是密度完全均匀的液体,里面还有许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等,时刻不停地把各种细胞从心脏运送到外周,又把外周的细胞运回心脏。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被运输的细胞增加了,导致血液的浓度增高,如果血流速度一慢,血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就有沉积在血管壁的趋势。正如夹杂着大量泥沙的长江到了入海口平坦的地方,水流一慢泥沙沉积,就形成了长江三角洲这种伞型的冲积平原了。如果这时血管内壁有损伤,就会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释放多种物质,启动凝血系统。修补损伤的同时也在血管里形成了微小的栓子,很可能就越积越大,形成危及生命的血栓了。

  那么究竟深静脉血栓有什么表现,对病人又有什么危害呢?

  血栓形成后,血液不能有效回流,就像下水道堵塞,污水不能排出,造成堵塞远处血液淤积、肢体肿胀;不通则痛,肿胀的肢体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下地行走时则更加明显。血栓一旦脱落,就会沿血液循环途径: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最终进入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栓塞。栓塞可能只造成肺的一小部分缺血,但其实就像点燃了弹药库中的一颗炸弹一样,爆炸接二连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一大片的肺脏缺血,失去了血液气体交换的功能,往往会要了患者的命。

  最典型的病例是许多有长期卧床,肢体不能或只能轻微活动病史的病人,刚开始下床加大活动,站起后忽然“啊”的大喊一声,然后就倒下去,胸闷、气急,心跳加速,最后心跳、唿吸停止。

  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人群、中晚期孕妇、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瘫痪、有严重外伤史、下肢(特别是髋关节)大手术、长期卧床或心力衰竭等。如果没有预防措施,这些病人患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可以高达40%~80%,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机会为1%~5%。甚至在乘飞机作长途飞行的正常人群中也有非常高的血栓形成患病率。上文提到,血液高凝、血液流速缓慢、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三大罪魁,长途飞行中,机舱中缺氧、反复循环的空气、疲劳时又忘了饮水……

  这些因素都使得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很多乘客一上飞机,就习惯于在座位上静坐休息或者干脆睡觉,缺乏运动使得血液流动减慢,种种因素相互作用,血液就非常容易形成血栓。而航空公司为了安排最多的座椅,经济舱座位前后的距离非常狭小,客观上限制了乘客的运动,使得乘坐经济舱的乘客最容易得深静脉血栓,历史上就称这种在长途飞行中发生的血栓形成疾病为经济舱综合症。但这绝不意味着头等舱中的旅客就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注意预防,同样容易得血栓。

  有一项调查发现:对普通乘客而言,飞行时间在3至4小时以上就可能发生肺栓塞;飞行时间越长,乘客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危险性就越高。而孕妇、口服避孕药者、高血粘度者等旅客血液本身就处于一种高凝状态,更容易受到病魔的青睐。

2018-06-22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肝胆外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