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流口水在医学上称为流涎,主要可分为生理性流涎,以及病理性流涎,常由中毒、口咽部炎症、呼吸道感染、神经系统病变等导致。家长需带其及时就医,根据具体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明确诊断后再治疗。
1、生理性流涎:一般以4个月至3岁的小孩子流口水多见,因唾液腺功能尚未完善或受乳牙萌出的刺激,导致唾液分泌增多,此时小孩子对肌肉的调节能力差、咀嚼能力较弱、吞咽功能较差,所以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待年龄逐渐增长后,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小孩子逐渐学会吞咽,流口水的情况就会逐渐消失;
2、中毒: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接触到杀虫剂、汞等物质会中毒,可能会表现为唾液分泌增加,此外还会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需要立刻就医,解毒治疗,可能会遵医嘱使用地西泮注射液、咪达唑仑注射液等,并配合洗胃等治疗;
3、口咽部炎症:如舌炎、牙龈炎、手足口病、水痘、口腔溃疡等,因炎症刺激导致唾液分泌增多,且由于口腔疼痛,导致小孩子出现吞咽困难,引起流口水的情况。可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等药物治疗;
4、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腺炎、咽喉炎等,因鼻腔阻塞、呼吸不畅,小孩子就会用嘴呼吸,从而导致吞咽不良,出现流口水的表现。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蓝芩口服液、布洛芬混悬液等对症治疗;
5、神经系统病变:如脑炎、延髓麻痹、脑膜炎后遗症、面部神经麻痹、脑性瘫痪等,因支配唾液腺的神经受损,导致唾液分泌功能障碍,而引起流口水。此时应积极寻找病因,给予抗感染、降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甲钴胺、腺苷钴胺等营养神经类药物。
若小孩子是因年龄较小而出现的生理性流涎,建议家长及时替换围嘴或口水兜,以防止唾液浸湿皮肤带来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