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于1983年被首次提出,指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CD117干细胞因子受体,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的一种间叶源性肿瘤。间质瘤最常发生于胃,发病率约为60%-70%,为胃间质瘤。大体病理表现为肿瘤直径2-20cm不等,境界清楚,质硬,肿块切面呈灰白色或红棕色,囊性或实性也可伴有坏死或黏液变性。男女比大约2:1,中老年人多见,常见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痛、贫血、肿块与胃肠道出血等。
间质瘤是一种交界性肿瘤,一般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其临床表现多样,其大小也存在较大差异,因其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给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带来困难。胃间质瘤 的发现可因消化道症状经内镜检出,但其诊断与其分期,具体依靠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主要影像学诊断要点包括肿瘤与肠壁的关系,即生长方式强化特点及其图像特征比如钙化、坏死等。
胃肠道间质瘤生长方式包括腔外型、腔内型、内生型及混合型。较大肿瘤其内可伴有坏死、液化、强化方式已明显不均匀,强化居多。不同的生产方式导致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不同,尤其是外生性混合性病变,极易导致影像学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