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事情的原因主要包括长期懈怠心理、自我效能感过低、心理弹性破坏等,如果还伴随其他症状,则需警惕是否存在抑郁症等疾病,建议就医咨询和评估。
1、长期懈怠心理:如果自身长期存在懈怠、“躺平”的心理,则会通过行为习惯表现出来,例如什么事都不想做、回家后只想躺在沙发上放空、懒于打扫卫生或运动等。此类消极懈怠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会增加“不作为”的思想导向,并陷入恶性循环,导致个人竞争意识下降。建议树立正确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心态,改变懈怠心理,多参与活动,避免过于消极。
2、自我效能感过低:如果从小存在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做不好事情,容易将重要任务搞砸,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长大后也会出现类似表现。例如认为自己不具备办好事情的能力,从而主动放弃机会。另外,也可能是某次被迫接受任务后完成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加深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心理暗示,陷入恶性循环。建议此类人群设立循序渐进的小目标,不宜过于急躁。当最低难度的目标得到实现后,可以逐渐增加目标难度,完成目标可以适当奖励自己,不断强化,改变对自我能力的认知。
3、心理弹性破坏:心理弹性是指个人受到外界施加的压力、遭受挫折或创伤后所能继续维持有效心理机能的能力。心理弹性有一个弹性区间和平衡度,一旦这个区间遭到破坏,平衡就会瓦解,弹性不复存在。换句话说,如果外界压力过大,使得心理弹性抵抗无效,就会出现不抵抗的表现,例如不愿意面对压力、不想做任何事、放弃抵抗等。建议个人作出调整,重整心理弹性,改变对压力和创伤的认知,有利于恢复正常心理状态。
4、抑郁症:如果存在上述症状的同时,还伴随情绪低落、没有兴趣做任何事、失眠难过、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则可能是抑郁症等疾病引起的。建议到医院进行心理评估,进行认知行为治疗,还需遵医嘱服用盐酸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物,改善症状。
此外,上述症状还可能与神经衰弱、自闭症等疾病有关,均需就医检查评估,明确后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日常需要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