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检查
检查概述
骨标志物检查是对骨转化产生代谢产物的检测,主要是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反映骨的形成状态,包括骨形成标志物检查、骨吸收标志物检查两种。骨标志物种类较多,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推荐骨形成指标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骨吸收指标Ⅰ型原胶原C末端肽(S-CTX)为敏感性相对较好的两个骨生化标志物,可用于骨质疏松、高钙血症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估。
检查目的
骨标志物在血循环或尿液中的水平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代表了全身骨骼的动态状况。此项检查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及有关代谢性骨病的诊断、治疗的评价及骨折危险性的预测能提供有效信息。
检查风险
骨标志物通常可从血液或尿液中检测出。部分受检者抽血后不及时按压或者凝血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能会引起局部出血,一般延长按压时间可缓解。极少数受检者因心理或其他因素,在抽血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昏厥等现象,一般平卧静息一段时间可缓解。
检查科室
内分泌科、骨科等
检查费用
骨标志物检查的费用在200-500元不等,因为每个医院的收费标准不同,价格也存在差异。
检查前
检查准备
检查前12小时禁食,也要避免喝饮料、酒等,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是否空腹
是
检查适应症
1.经常感到乏力、腰腿痛,怀疑患有骨质疏松的人群。
2.青少年进行骨骼发育检查,或评估骨质疏松的治疗疗效。
检查中
检查过程
骨标志物通常需要留取血液或尿液,具体操作如下:
1.如果是通过留取尿液进行骨标志物检查,需要检查者取塑料尿杯,到卫生间取中段尿。留好尿液后放入收集点即可。
2.如果是通过抽血进行骨标志物检查,需要进行静脉穿刺采血。检查者通常取坐位,伸出一只胳膊,医护人员会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穿刺时需要先消毒皮肤,然后将皮肤绷紧后进针,接入真空采血器,放松止血带,抽血至所需刻度。拔针后按压针刺点5分钟(止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适当延长时间)以止血,不宜曲肘,避免增加压力形成淤血、血肿。
不适反应
部分人群在进行抽血时会出现晕针表现,可能会出现恶心、眩晕等症状,稍做休息即可;而针刺过程中也会有轻微疼痛感,一般可耐受。
注意事项
1.在采集尿液时应先放出一段尿液后及时接取中段尿,采集好之后的尿液应避免晃动,轻拿轻放。
2.患者在采血时注意保持手臂姿势,不要随意移动手臂,避免采血针移位。
3.若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情况时,应立即向医务人员反馈。
检查后
报告产出时间
骨标志物检查一般在当天下午或次日上午出结果,具体时间在每个医疗机构可能会在一定差异。
注意事项
1.抽血后要用棉签或输液贴按压刺点5~10分钟来止血。
2.如果抽血部位出现小片淤青、轻微触痛,无需特别紧张,可在采血24小时后用热毛巾进行热敷,小量淤血一般会在3~5天内逐渐吸收,恢复正常。
3.抽血后当天尽量不要洗澡,保持局部干燥,避免感染。
检查报告解读
检查所见
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数值,主要以骨形成指标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骨吸收指标Ⅰ型原胶原C末端肽(S-CTX)的异常为主进行解读。
常见诊断
正常、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偏低或偏高、Ⅰ型原胶原C末端肽偏高。
表示正常的结果
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50~200ug/L
Ⅰ型原胶原C末端肽:1.5~40nmol/L
表示异常的结果
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偏低或偏高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骨质疏松、原发性甲旁亢、骨软化症、肾性骨营养不良症。
异常结果分析:
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属于骨形成标志物,如果出现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依然再进展,可能会导致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数值降低,临床上原发性甲旁亢、湿疹样癌、骨软化症、肾性骨营养不良症可见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数值偏高。
诊疗建议: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多进行户外运动,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原发性甲旁亢、湿疹样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应根据情况进行放疗、化疗。骨软化症、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的人群应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Ⅰ型原胶原C末端肽偏高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多发性骨髓瘤。
异常结果分析:
升高见于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多发性骨髓瘤和肿瘤骨转移等。临床应用于抗骨吸收药物治疗的评价,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治疗及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的监测。
诊疗建议: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激素水平下降导致体内的钙流失,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变形性骨炎根据检查有异常压迫和椎管狭窄应采取一定的手术治疗,出现相应的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应按症状使用镇痛、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无症状时不推荐治疗,高危时应采取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参考资料
[1]徐苓著.骨质疏松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90-91.
[2]罗毅文.骨质疏松研究丛书.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9(05):30-31.
[3]李龙主编.核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01):296.
[4]黄宏兴,万雷,黄红.骨质疏松实验研究概论技[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8(07):46.
[5]侯文芳,肖文华,洪天配.骨质疏松症相关标志物实验室检查的发展与展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40(11):83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