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属于最一般、最基础的血液检验,通过对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血小板系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检测结果与血细胞正常计数比对,可作为诊断、治疗、随访的常用辅助诊疗手段,具有方便快捷、灵敏度高、操作性强的优点。
1.常规体检检测。
2.发热、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初步鉴别,以及传染性疾病的诊断。
3.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淋巴细胞增多症等。
4.各类手术前或操作前的常规检测项目。
1.若采指血或耳垂血时,患者应取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一侧食指、中指、无名指或一侧耳垂,予以采血使用。若从肘静脉处采血,患者需将衣袖挽至肘窝上方,以便采血。
2.采指血时医生在患者手腕下铺无菌垫巾,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穿刺部位,而后进行采血。若从肘静脉处采血,医生会在肘窝上方绑止血带,而后消毒、采血。
3.指血一般采血量为1~2ml,静脉血采血量一般为2~5ml,完成采血后医务人员会将采集的血液放入无菌试管中备检。
4.检查结束后,患者应使用无菌棉签或棉球按压采血部位3~5分钟左右,避免穿刺部位渗血。
血常规检查报告包括检查项目、检查所见、常见诊断、参考值范围。
1.红细胞
红细胞计数成年女性红细胞值为3.5~5.0×10^12/L,成年男性为4.0~5.5×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红细胞压积为35~45%;平均红细胞体积为82~100fL;平均血红蛋白量为27~34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316~354g/L,红细胞分布宽度CV为<15%。
2.白细胞
白细胞计数为3.5~9.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8~6.3×10^9/L,淋巴细胞计数为1.1~3.2×10^9/L,单核细胞计数为0.1~0.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40%~75%,淋巴细胞百分比为20%~50%,单核细胞百分比为3%~10%。
3.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为125~350×10^9/L,血小板分布宽度为15.5%~18.1%。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高或偏低。
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值:生理状态下,高海拔地区人群红细胞参数高于低海拔地区人群。病理状态下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严重休克、烧伤等。
2.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血红蛋白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等,红细胞偏低见于急慢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是判断贫血类型的指标,三者偏高提示大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此外,若合并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异常,还可以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等。
4.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平均红细胞体积偏低合并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浓度减低、红细胞压积减少,提示小细胞性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此外,慢性炎症或者肿瘤也会出现小细胞性贫血。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或低于正常值。
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可见于生理性升高,如人体运动后可出现一过性升高。此外也可以提示细菌感染,需结合临床症状加以判断。此外,中性粒细胞增高还见于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出血,甚至中毒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慢性肾功能不全时,中性粒细胞也会有不同程度增加。
2.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主要原因包括感染因素,尤其是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会引起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偏低。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和化疗以后骨髓造血受抑制等。
3.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值: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性感染。但偶尔一次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并不能提示具体疾病,还需结合自身症状以及其他检查综合考虑。
4.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值:这种情况也可见于病毒感染,或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引起,常见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此外,放射病、急性期传染病也可导致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5.单核细胞计数高于正常:主要可见于疟疾、黑热病、结核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异常综合征,此外单核细胞白血病或者粒细胞缺乏症时,也会出现单核细胞增多。
血小板计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偏高或偏低。
1.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值:血小板原发性增多常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反应性增多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肺炎、急性胆囊炎等,还可见于急性血管内溶血及某些癌症患者,如胃癌、肺癌、肝癌的患者。
2.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临床上常见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重度缺铁性贫血以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界因素包括药物、感染、某些抗菌药物都会引起血小板计数降低。
3.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偏低:常见原因有各种骨髓造血功能减弱性疾病,最常见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时,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也降低。
4.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偏高: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越大,则说明血小板体积大小越不均匀,可以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