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血常规

认识检查

检查概述

血常规属于最一般、最基础的血液检验,通过对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血小板系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检测结果与血细胞正常计数比对,可作为诊断、治疗、随访的常用辅助诊疗手段,具有方便快捷、灵敏度高、操作性强的优点。

检查目的

血常规检查可用于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如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结核、麻疹等,还可用于急慢性白血病、原发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骨髓异常增殖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如果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咳嗽、咳痰、乏力、皮下出血或便中带血、呕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也可通过血常规初步明确病因,指导下一步检查、治疗方式的选择。

检查风险

1.晕针:患者因为精神紧张或心理因素导致其产生恐惧、疼痛、晕厥等不良反应,可在操作前与护士充分沟通。
2.感染:抽血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引起医源性感染。一旦发生静脉炎可抬高患肢,局部热敷,必要时可口服抗生素治疗。
3.皮下出血和血肿: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引起局部皮下出血和血肿形成,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按压,产生血肿后先冷敷48小时后热敷,促进血肿消散。
4.过敏:对胶带、纱布、酒精等过敏,可在检查前将自身情况告知采血护士,避免过敏发生。

检查科室

普通内科

检查费用

15~30元

检查前

检查准备

1.单独血常规检查无需空腹,可选择静脉采血或采集指血。
2.与其它生化项目同时检查时,需空腹,建议抽血前3天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以及酗酒。
3.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饱餐、沐浴、大量饮水,以免使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影响临床判断。
4.如有晕血史,请提前说明,方便医务人员另作特别安排。
5.检查前注意调整心情,保持良好的情绪,如有不适立即告知医生。

是否空腹

检查适应症

1.常规体检检测。

2.发热、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初步鉴别,以及传染性疾病的诊断。

3.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淋巴细胞增多症等。

4.各类手术前或操作前的常规检测项目。

检查中

检查过程

1.若采指血或耳垂血时,患者应取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一侧食指、中指、无名指或一侧耳垂,予以采血使用。若从肘静脉处采血,患者需将衣袖挽至肘窝上方,以便采血。

2.采指血时医生在患者手腕下铺无菌垫巾,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穿刺部位,而后进行采血。若从肘静脉处采血,医生会在肘窝上方绑止血带,而后消毒、采血。

3.指血一般采血量为1~2ml,静脉血采血量一般为2~5ml,完成采血后医务人员会将采集的血液放入无菌试管中备检。

4.检查结束后,患者应使用无菌棉签或棉球按压采血部位3~5分钟左右,避免穿刺部位渗血。

不适反应

在采血过程中采血者可能会有轻微疼痛感,但大部分人可以忍受。部分患者有晕针现象,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头晕、面色苍白、乏力、恶心、呕吐、心悸等不适,或对所使用的纱布、酒精、胶布等过敏。如不适感无法忍受,可向医生示意,以便采取必要措施缓解。

注意事项

1.采血时保证心情放松,避免因为害怕而造成血管收缩,增加采血困难度,同时也可避免因为神经血管反射造成的晕厥。
2.采血时出现轻微疼痛,不可擅自抽动手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出现头晕、乏力、冷汗、恶心、呕吐、心悸、面色发白等不良反应时,立刻告知采血护士,停止采血操作,通过平卧、吸氧、口服葡萄糖后逐渐缓解。

检查后

报告产出时间

血常规检查一般当天出报告。

注意事项

1.采血后不可反复揉搓穿刺部位,同时避免伤口沾水。
2.检查后患者若出现头晕、乏力、冷汗、恶心、呕吐、心悸等不适,可采取平卧位,适量饮用葡萄糖水,一般几分钟后情况会好转。
3.如果抽血部位出现小片淤青、轻微触痛,无需特别紧张,可在采血24小时后做局部热敷,
促进淤血吸收。小量淤血一般会在3~5天内逐渐吸收,恢复正常。

检查报告解读

简短描述

血常规检查报告包括检查项目、检查所见、常见诊断、参考值范围。

检查所见

通过自动化血液分析仪以及显微镜检,可以判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分类以及形态。

常见诊断

未提示异常或提示红细胞计数增高、血红蛋白浓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小板计数增高、血小板计数降低等。

表示正常的结果

1.红细胞

红细胞计数成年女性红细胞值为3.5~5.0×10^12/L,成年男性为4.0~5.5×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红细胞压积为35~45%;平均红细胞体积为82~100fL;平均血红蛋白量为27~34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316~354g/L,红细胞分布宽度CV为<15%。

2.白细胞

白细胞计数为3.5~9.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8~6.3×10^9/L,淋巴细胞计数为1.1~3.2×10^9/L,单核细胞计数为0.1~0.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40%~75%,淋巴细胞百分比为20%~50%,单核细胞百分比为3%~10%。

3.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为125~350×10^9/L,血小板分布宽度为15.5%~18.1%。

表示异常的结果

红细胞
异常结果描述: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高或偏低。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严重脱水 、肺源性心脏病 、严重休克 、烧伤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地中海性贫血 、急慢性失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异常结果分析:

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值:生理状态下,高海拔地区人群红细胞参数高于低海拔地区人群。病理状态下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严重休克、烧伤等。

2.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血红蛋白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等,红细胞偏低见于急慢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是判断贫血类型的指标,三者偏高提示大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此外,若合并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异常,还可以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等。

4.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平均红细胞体积偏低合并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浓度减低、红细胞压积减少,提示小细胞性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此外,慢性炎症或者肿瘤也会出现小细胞性贫血。

白细胞
异常结果描述: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或低于正常值。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慢性肾功能不全 、再生障碍性贫血 、组织损伤 、手术后急性出血 、疟疾 、黑热病 、结核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恶性组织细胞病 、淋巴瘤 、骨髓异常综合征
异常结果分析:

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可见于生理性升高,如人体运动后可出现一过性升高。此外也可以提示细菌感染,需结合临床症状加以判断。此外,中性粒细胞增高还见于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出血,甚至中毒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慢性肾功能不全时,中性粒细胞也会有不同程度增加。

2.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主要原因包括感染因素,尤其是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会引起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偏低。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和化疗以后骨髓造血受抑制等。

3.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值: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性感染。但偶尔一次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并不能提示具体疾病,还需结合自身症状以及其他检查综合考虑。

4.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值:这种情况也可见于病毒感染,或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引起,常见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此外,放射病、急性期传染病也可导致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5.单核细胞计数高于正常:主要可见于疟疾、黑热病、结核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异常综合征,此外单核细胞白血病或者粒细胞缺乏症时,也会出现单核细胞增多。

血小板
异常结果描述:

血小板计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偏高或偏低。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纤维化早期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阑尾炎 、急性肺炎 、急性胆囊炎 、胃癌 、肺癌 、肝癌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重度缺铁性贫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巨幼细胞性贫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脾切除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血栓性疾病
异常结果分析:

1.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值:血小板原发性增多常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反应性增多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肺炎、急性胆囊炎等,还可见于急性血管内溶血及某些癌症患者,如胃癌、肺癌、肝癌的患者。

2.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临床上常见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重度缺铁性贫血以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界因素包括药物、感染、某些抗菌药物都会引起血小板计数降低。

3.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偏低:常见原因有各种骨髓造血功能减弱性疾病,最常见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时,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也降低。

4.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偏高: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越大,则说明血小板体积大小越不均匀,可以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参考资料
[1]王萍.临床静脉采血潜在风险及对策[J].北方药学,2011,09:95.
[2]司春红.舒适护理在静脉采血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3:142-143.
[3]王军.采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2,05:163-164.
[4]菅逸斐.心理干预对体检者晕针的预防[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1:134-135.
[5]王军.采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2,05:163-164.

相关推荐

血常规正常但是发烧怎么回事

王蕾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呼吸科
突然出现的发烧大多是感染引起,比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细菌感染时候,血常规会出现显著异常,但是病毒和支原体感染的时候血象就有可能正常,如果查支原体抗体或者病毒的抗体,指标反而异常,有提示作用。如果反复发热而血常规正常,这种情况特别多见,如引起发烧的原因是风湿免疫病、肿瘤,即便反复的发烧,但是血象检查时白细胞不高,中性粒细胞也不高。从以上就可以看出发热的原因很多,不能仅根据血常规正常或不正常判定原因,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比如病毒抗体、风湿免疫病的指标,明确病因。

病毒感染血常规哪项高

卢联合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内科
病毒感染会引起血常规血细胞变化,多数情况下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中性粒细胞正常,而淋巴细胞升高,或者中性细胞略有下降,但是不是绝对的。部分病毒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早期,包括流感病毒感染,早期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升高或者中性粒细胞升高,逐渐出现白细胞降到正常,中性粒细胞略低,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所以观察血象时不能单纯以淋巴细胞升高、白细胞正常判断病毒感染,或者如果血象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就明显确定细菌感染,这不是绝对的,一定要去综合判断。

血常规如何排除白血病

刘辉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血液内科
血常规如何排除白血病,最简单的,如果血常规正常,基本是白血病的可能性不大,血常规正常是白细胞数正常,白细胞分类比例也正常,血红蛋白正常,血小板正常。如果血形完全都正常,基本上可以除外白血病。如果血常规出现异常,其实很难说是不是白血病,比如白血病可以以白细胞异常为主,比如白细胞升高或减低,白血病也可以表现为贫血,出现贫血将来是白血病,也可以表现为血小板高与低。所以出现其它异常都不能判断一定是白血病,一定不是白血病。这种情况还是到大医院血液科由血液科医生鉴别,医生会从很多方面鉴别。因为白血病的诊断是靠骨髓穿刺检查,所以穿刺很重要,包括白细胞分类的成分也很重要,比如有分类不明的细胞或者淋巴加单核比例过高,可能都会提示分类有异常,是不是白血病的情况,还是到医院找医生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