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检查
检查概述
脊髓造影术,是一种具有一定损伤性的影像诊断方法,是将造影剂经腰椎穿刺或小脑延髓池穿刺后注入蛛网膜下腔内,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X光透视下观察其椎管内流动情况和形态。其常用来诊断椎管内外肿瘤、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蛛网膜粘连等椎管形态变化。
检查目的
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可通过脊髓造影术,对椎管占位性病变、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椎管畸形、脊柱退行性病变等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检查风险
造影剂使用吸收较慢的碘油或碘苯酯时,部分患者可出现马尾刺激症状,如腰骶部疼痛、下肢软瘫等,还可能出现短暂的软(脑)脊膜炎,导致惊厥、发热、感觉过敏、呕吐、精神沉郁等,注射造影剂过快可导致呼吸局促、暂停,甚至死亡。
检查科室
神经外科、骨科
检查费用
500~1000元不等
检查前
检查准备
1.为保证造影结果的准确性,应在腰椎穿刺2周后,再做椎管造影检查。
2.检查前需告知医生有无碘过敏史及其他药物过敏史,或进行碘过敏试验,以便医生了解病情,防止出现意外并能及时处理。
3.女性患者尽量避开月经期。
4.穿刺部位多毛者需进行剃毛。
是否空腹
否
检查适应症
1.怀疑椎管占位性病变、脊柱退行性病变者。
2.怀疑存在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管畸形等问题的患者。
检查禁忌
以下人群不适宜做腰椎穿刺:
1.凝血异常;
2.全身性败血症;
3.与上次脊髓造影间隔时间小于一周;
4.有碘造影剂过敏史;
5.癫痫史;
6.妊娠者;
7.穿刺部位感染者;
8.椎管内急性出血人群。
检查中
检查过程
1.患者取右侧卧位,双下肢弯曲,将头部放平,充分暴露腰背部的穿刺部位,以备医生穿刺。
2.医生进行常规消毒后,在穿刺部位铺无菌巾,然后多在腰3~4或腰4~5椎间隙进针,将造影剂注入蛛网膜下腔。
3.操作后根据病变部位,拍摄仰卧位、俯卧正位等X线片,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变动体位。
4.检查后,医生会将患者背部穿刺处用绷带包扎好。
不适反应
1.蛛网膜下腔通畅者,一般无不良反应或仅有腰腿轻度放射状疼痛。
2.椎管有占位性病变或穿刺至肿块内者,由于阻力较大和对肿块的刺激,可出现局部明显疼痛,可口头示意医生适当减慢注药速度。
3.因造影剂浓度较高,对周围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引起腰及双下肢沉、麻、痛的感觉,一般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无需担心。
检查后
报告产出时间
做完检查后24小时内。
注意事项
1.检查结束后,患者需采取头高足低位,卧床休息10小时,期间不能弯腰,防止造影剂流入枕大池内,轻者引起头痛,重者出现恶心、呕吐。
2.检查结束后,患者应大量饮水,促使造影剂迅速排出体外。
3.部分患者检查过程中出现明显疼痛的,在检查结束后需严格休息,待症状消失后方可离开。
4.患者检查结束需有人陪同。
5.检查后至少1天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搬重物等。
检查报告解读
检查所见
造影剂的注入,可见其在椎管内流动的情况和形态。
常见诊断
未见异常、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脱出、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等。
表示正常的结果
造影剂在蛛网膜下腔流动通畅,分布均匀,脊髓、马尾和神经鞘袖轮廓清晰可见。
表示异常的结果
椎间盘突出
异常结果描述:
锥体侧缘硬膜囊受压,并可见圆形、卵圆形缺损,硬膜囊旁见光滑弧形压迹,提示存在椎间盘突出。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脱出
异常结果描述:
椎间隙平面硬脊膜受压,并可见压迹或充盈缺损,神经鞘袖受压、中断,造影剂流动受阻,提示存在椎间盘脱出。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椎间盘脱出
髓内肿瘤
异常结果描述:
可见脊髓局部膨大,呈梭形充盈缺损,提示存在髓内肿瘤。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髓内肿瘤
髓外硬膜内肿瘤
异常结果描述:
脊髓受压向一侧移位,病灶一侧蛛网膜下腔增宽,梗阻端呈杯口状或帽样征,另一侧蛛网膜下腔变窄,提示存在髓外硬膜内肿瘤。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髓外硬膜内肿瘤
髓外硬膜外肿瘤
异常结果描述:
可出现病灶侧蛛网膜下腔造影剂与同侧椎管距离增大(大于2~3mm),梗阻端呈梳齿状或水平截断,脊髓、蛛网膜受压向健侧移位,提示存在髓外硬膜外肿瘤。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髓外硬膜外肿瘤
参考资料
[1]王爽.椎管造影与CT影像学检查对比研究及两者对腰痛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9):16+15.
[2]凌广烽,王春,陈恒梅,邹斌,刘成招.椎管内脊髓造影在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33(7):717-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