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检查
检查概述
胎儿镜检查又称宫内窥镜或羊膜腔镜,超声波定位后用直径很细的光学纤维内镜,经母体腹壁穿刺,再经子宫壁进入羊膜腔,直接观察胎儿体表、性别、外貌,同时抽取脐血、取胎儿组织活检,及对胎儿进行宫腔内治疗的方法。
检查目的
胎儿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胎儿有无明显的体表先天畸形,如面部裂、四肢的多指(趾)、并指(趾)、腹部脐疝、背部脑脊膜膨出、外生殖器异常等。另外,还可协助诊断胎儿有无白化病、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遗传性免疫缺陷、酶缺陷、血友病等。
检查风险
1.胎膜早破:胎儿镜检查过程中胎膜破裂的发生率为2%~3%,原因可能是操作引起,亦可能有潜在的羊膜炎。
2.损伤胎儿:损伤脐带血管造成血肿,穿刺损伤胎盘边缘引起胎盘早剥、羊膜炎及严重羊膜腔出血造成的流产、早产和围产儿死亡。
3.感染:一般按规范操作,在胎膜完整的情况下,不易发生上行感染,但如宫颈原有亚急性炎症,激惹后可发生感染。
4.流产:手术导致的胎儿死亡率高达4.7%。
5.早产:胎儿镜检查可以刺激子宫颈和子宫收缩,可能导致早产。
检查科室
产科
检查费用
1000~2000元
检查前
检查准备
1.患者需配合医生完善B超检查,确定胎位、胎儿大小,了解胎盘位置及羊水量,以便选择胎儿镜的穿刺点。
2.检查前孕妇排空膀胱,而且需常规腹部备皮。
3.受检者应知晓胎儿镜检查的最佳孕周是16~26周,需要在合适时间及时检查。
4.检查10分钟给予镇静药,达到孕妇镇静并减少胎儿活动的目的。
是否空腹
否
检查适应症
1.需要行细胞或(及)分子遗传学产前诊断的妊娠小于22周的孕妇,如怀疑有胎儿发育异常者或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者。
2.需要进行宫内治疗的孕妇,如进行宫内输血、投药、激光治疗等。
检查禁忌
1.有出血倾向的孕妇,如严重子痫前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等。
2.妊娠期有流产或早产先兆者。
3.可疑宫内感染者,如白细胞升高等。
4.有严重妊娠合并症者。
5.在超声下胎盘位于子宫前壁找不到合适的穿刺部位者或穿刺部位有肌瘤核者。
检查中
检查过程
1.孕妇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医生在选择好的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切开皮肤2~5mm。
2.医生固定孕妇子宫后,用套管针经腹壁切口垂直刺入羊膜腔,如对羊水进行检查,可在此时插入胎儿镜,在此过程中孕妇保持体位固定。
3.医生在B超引导下观察胎儿外形,观察效果受羊水透明度影响较大,部分患者可能需等待较长时间,应耐心配合医生检查。
4.医生按需取胎儿血液样本或胎儿组织活检,操作完毕后,医生会同时拔出胎儿镜和套管,用纱布压迫止血5分钟,再用B超观察胎儿情况,时间至少3小时。
不适反应
1.疼痛:部分对疼痛较敏感或精神紧张患者,可出现穿刺区的局部疼痛。
2.出血:一般在无前置胎盘的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可能有少量出血。
注意事项
积极配合医生,避免大幅度动作影响医生操作,且穿刺时不可乱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检查后
报告产出时间
一般做完检查当天可出结果,若需取活检,病理结果需3~4个工作日方可出具。
注意事项
1.麻醉失效后部分患者可有腹痛,一般1~2天可以缓解。
2.检查结束后24小时内避免伤口碰水,以免影响愈合。
3.检查完毕后患者需平卧3~5h,观察母体脉搏、血压、胎心率、有无子宫收缩、羊水及血液漏溢等,无异常才可离开。
4.术后第2天再次B超了解胎儿存活状况及羊水量是否充足。
检查报告解读
简短描述
胎儿镜检查报告包括检查者基本信息、检查项目、检查所见和常见诊断。
检查所见
指医生所看到的羊水性状、胎儿外形、活检项目等。
常见诊断
正常、先天性唇裂、胎死宫内、胎盘早剥等。
表示正常的结果
胎儿健康发育生长,外形正常,胎动及胎心正常,羊水呈无色透明状,可见胎先露及胎发在羊水中呈束状微动并可见白色光亮的胎脂片。
表示异常的结果
先天性唇裂
异常结果描述:
镜下显示胎儿舌在口腔内起伏活动幅度大,并面部软组织不连续,且裂隙颇宽阔。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先天性唇裂
胎死宫内
异常结果描述:
镜下显示胎儿胎动及胎心停止,死胎1日以内羊水呈胎便色,1日以上呈赤褐色,常见于多胎妊娠。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胎死宫内
胎盘早剥
异常结果描述:
镜下显示羊水呈红色,可见胎发在羊水中呈束状微动,胎儿外形正常。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胎盘早剥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异常结果描述:
镜下取胎儿脐带血进行涂片检查,镜下见大量球形或椭圆形红细胞存在,且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参考资料
[1]黄伟.胎儿镜手术的麻醉研究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12(3):364-368.
[2]赵蓉,姜海利,王小新,等.胎儿镜在白化病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6):741-744.
[3]李小毛,沈慧敏.胎儿镜检查[J].中国内镜杂志,2001,7(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