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又称为尿液分析,是针对尿液标本所进行的一组医学检验项目,主要包括外观、化学分析和有形成分分析,是医学诊断过程中最常用的检测项目之一。
1.患者需要去医院挂号,并领取广口容器和尿检试管。
2.观察容器上标识,确认相关信息无误。
3.患者去洗手间自行取中段尿,即从排尿时程的1/3处开始收集尿液10毫升左右即可。
4.患者留取标本后,将容器放好,防止尿液外溢,并及时送至指定位置。
尿常规报告单主要包括患者信息、检查项目、检查所见、常见诊断、参考区间等部分。
尿液颜色是淡黄色的,尿透明度是清的,尿酸硷度在酸性4~5,其它项目检查都是阴性的,即为正常的。
尿液颜色出现异常
如果出现红色、茶色、乳白色等,需要引起重视,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乳白色尿液,有絮状物悬浮,可能是前列腺炎、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棕褐色尿液可见于急性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等;红色尿液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继发性肾炎、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等。
尿液透明度出现异常
尿液极度清晰透明,可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多尿者,尿液浑浊多见于脓尿、血尿,可能是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前列腺炎等疾病引起。
尿液PH值异常
正常尿液的PH值,它的范围在5.5-7.5。尿液pH值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等;尿液pH值增高见于代谢性碱中毒、尿路感染等。
尿比重异常
健康人24小时尿比重在1.010-1.025之间。尿比重增高可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等。尿比重减低可见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等。
尿胆原异常
肝细胞性黄疸尿胆原为阳性,溶血性黄疸尿胆原呈强阳性,而阻塞性黄疸尿胆原为阴性。
尿胆红素阳性
尿胆红素(BIL)正常值: 定性:阴性。敏感度7~14umol/L。当尿液胆红素+、++、+++时,均提示其为阳性,是由于肝脏及胆道内外各种疾病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是非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因结合胆红素溶于水,部分可从尿液排除。
尿酮体阳性
正常情况下尿酮体产生极少,现行的常规方法检测不出,因此正常人酮体定性试验为阴性。阳性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毒性休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
尿糖阳性
血糖的高低决定着尿糖的有无:血糖在180~20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200~25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250~30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300~350mg/dl,尿糖应为+++;血糖高于350mg/dl,尿糖应为++++。尿糖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此外,内服或大量注射葡萄糖也可导致尿糖阳性反应。
尿中红细胞增多
正常情况下,尿中红细胞每高倍视野<3个。当尿红细胞>10时,尿潜血会体现出阳性(+)。若尿中出现大量红细胞,则可能由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泌尿系肿瘤、肾小球肾炎等引起。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红细胞,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
尿中白细胞增多
正常情况下,在离心沉淀后:尿中白细胞:男性0~2个/hp,女性0~5个/hp(注:hp为显微镜高倍视野即40倍镜下)。机器测量定量尿白细胞以+(阳性)表示,正常为-(阴性)。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系统有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
尿蛋白阳性
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剧烈运动后、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下以及妊娠期,会产生生理性的轻度蛋白尿。持续尿蛋白可考虑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衰竭等。
尿潜血阳性
如果经过离心沉淀后的尿液,在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有3个以上的红细胞,称之为血尿。在高倍镜下,发现10个红细胞就计为“+、1+或+1”,20个计为“++、2+或+2”,30个计为“+++、3+或+3”,40个计为“++++、4+或+4”。阳性结果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急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尿液亚硝酸盐阳性
尿液亚硝酸盐其阳性率取决于尿液在膀胱中存留时间大于4小时,阳性率可达80%。阳性结果提示尿中存在细菌数100000个/ml以上。阳性常见于由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泌尿系感染和亚硝酸盐食物中毒者。
尿液维生素C升高或降低
1.尿中总维生素C:正常:0.285~0.741mmol/L;充裕:>0.741mmol/L。2.尿中还原型维生素C:正常:0.171~0.570mmol/L;充裕:>0.570mmol/L。当尿液维生素C出现异常时:①尿液维生素C降低,常见于维生素C摄入量不足或坏血病。②尿液维生素C长期增高可能与肾结石形成有关。③在尿液分析试纸中,维生素C试纸还可以判断尿液中的维生素C对其他试纸的影响程度。
尿液中管型增多
管型尿常与肾实质病变相关。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性肾衰竭等;颗粒管型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蜡样和脂肪管型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或是肾病综合征存在脂肪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