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35-36周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主要指标有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可了解孕妇是否有贫血、感染等重要信息。
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因而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同。孕35-36周时,血红蛋白量正常值为110-150g/L。如果数值偏低,一般和贫血有关,也存在生理性偏低的可能,主要是因为孕妇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所致,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20%。偏高可能和呕吐、腹泻、多尿、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有关。
血小板是血液的有形成分之一,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其功能为保护毛细血管完整性并参与凝血过程,因此它在止血的生理过程中和血栓栓塞的发病中有极重要的意义。孕35-36周时,血小板计数正常值为(125-350)×10^9/L。血小板计数偏高可能和创伤、缺铁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感染、急性大失血等有关,偏低可能和血小板生成障碍、呼吸道感染、风疹病毒感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有关。出现异常,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白细胞是血液中有形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重要防线,因此,出现异常多提示感染。血小板计数正常值为(4-10)×10^9/L,但孕35-36周时常轻微生理性增高。若明显偏高可能是急性化脓性感染,如脓肿、脑膜炎、肺炎、扁桃体炎,偏低可能和伤寒、副伤寒、流感、黑热病、疟疾等有关。另外,白细胞受进食、运动、情绪、日间变化、疼痛等诸多生理因素影响,因此一般认为白细胞计数波动大于30%才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的临床意义无明显差别,但对贫血程度的判定上不如后者,正常值是(3.5-5.0)×10^12/L。
红细胞比积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比积,其数值的大小主要和红细胞数量有关,因此临床意义和红细胞计数相似,有助于贫血和诊断和分类。孕35-36周时,红细胞比积正常值为0.37-0.43L/L(37%-43%)。红细胞比积增高常见于大量呕吐、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浆丢失性疾病等;减少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也可见于药物因素,如干扰素、青霉素、维生素A等。
这三项指标是孕期血液学常规检验项目,综合分析可初步判断贫血的原因及对孕妇各种贫血进行诊断。其中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的正常值为82-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的正常值为27-34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正常值为316-354g/L。
(1)如果孕35-36周发现MCV和MCH增高,提示大细胞性贫血,可见于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所致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建议口服叶酸,并且补充维生素B12。
(2)如果孕35-36周发现MCV和MCH降低,提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多见于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需要积极对因治疗。
(3)如果孕35-36周发现MCV和MCH、MCHC均降低,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见于缺铁及铁利用不良造成的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建议口服铁剂,同时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是在(1.8-6.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即中性粒细胞占人体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正常值为40%-75%,二者的临床意义相同。
(1)偏高:孕35-36周发现中性粒细胞偏高,可能是正常现象。可能由于怀孕后体内性激素、雌激素以及孕激素水平轻度上升,间接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及分裂,促进中性粒细胞偏高;怀孕时机体处于轻微应激状态,为保证机体在怀孕这段时间内,免受外界细菌、病毒的侵害,免疫系统功能有所增强,中性粒细胞代偿性增加。如果孕妇的血常规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增多,同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会偏高,一般提示有炎症存在的可能,如肺炎、肝脓肿,需要及早抗炎治疗。还可能提示有急性感染、严重外伤、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等。
(2)偏低:如果指标偏低,则提示伤寒、麻疹、再障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的可能,同时还需要结合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综合判断。
淋巴细胞的正常值为(0.8-4)×10^9/L,淋巴细胞百分率的正常值为20%-50%(即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二者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如果不在正常范围,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必要时进行对因治疗。
(1)偏低:孕35-36周进行血常规检查,如果偶尔一次低于正常值,其他指标结果正常,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可以过1-2周后再次复查,此时淋巴细胞若转为正常,注意加强产检即可;如果持续低于正常值,可能提示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化脓性感染等疾病。
(2)偏高:如果高于正常值,提示存在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
单核细胞数值的参考范围是(0.12-0.8)×10^9/L,单核细胞百分率(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正常值为3%-10%,二者的临床意义相同。
在孕35-36周时,可出现生理性增高,主要和内分泌激素变化、饮食不规律有关,应注意规范生活方式。也存在病理性增多,常和感染性疾病有关,如疟疾、伤寒、结核病、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梅毒等。单核细胞在外周血中相对较少,减少一般无实际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的正常值为(0.5-5)×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在3%-8%之间,二者的临床意义相同。如果嗜酸性粒细胞不在这个水平,则提示异常,与机体免疫和变态反应密切相关。
(1)偏高:孕35-36周时这两个指标增高可能和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异体蛋白过敏、花粉症等过敏性疾病有关,也可能和寄生虫感染或湿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有关,出现异常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2)偏低:如果孕35-36周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或百分比偏低,其他各种血细胞数正常,一般无临床意义,多是因为个体差异,或者是检测指标有误差导致,定期复查即可。也可见于烧伤、手术等应激状态。
嗜碱性粒细胞的正常值不超过0.1×10^9/L,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正常值为0-1%,偏低一般无临床意义。偏高具有临床意义,对变态反应的诊断有关键作用。
(1)如果孕35-36周发现嗜碱性粒细胞或其百分比超过正常值,可能是女性怀孕后的生理性变化,仅这个指标异常一般无临床意义,定期孕检即可。
(2)如果伴有过敏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过敏性疾病,容易引起变态反应导致偏高状态,也可能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肿瘤转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如果存在上呼吸道感染、溃疡性结肠炎等,由于炎症刺激,也可能会出现嗜碱性粒细胞偏高,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后进行治疗。
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大小是否正常的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的正常值在35-56fl之间,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的正常值为11%-16%,孕35-36周行该检查主要是用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1)增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偏高,还需要结合红细胞体积进行分析。如果红细胞平均体积正常,则提示混合营养缺乏症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的可能;如果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提示处于营养性贫血及某些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某些阶段;如果红细胞体积增大,可见于叶酸或者B12缺乏以及贫血疾病。
(2)减低或正常: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可以出现,但该指标异常通常没有明确的病理意义,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结果综合分析。
平均红细胞体积一般为80-95fl,而孕35-36周时该值可高5%左右,也属正常,主要用于贫血形态学分类及提示贫血的可能原因。平均红细胞体积增高常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发生可能和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2等有关;该指标偏低多提示是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发生可能和感染、中毒、急慢性炎症、尿毒症、缺铁等有关。需要注意,该指标一般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能确诊,比如需要联合血清铁、铁结合力及转铁蛋白诊断缺铁性贫血。
孕35-36周时,血小板分布密度正常值为15%-17%,用于判断骨髓造血功能变化,以及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该指标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栓性疾病等;降低提示血小板减少。
平均血小板体积常用于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变化,结合血小板计数更有诊断价值。孕35-36周时,该指标正常值为6.8-13.5fl。增多主要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是造血功能抑制排除后首先反映造血功能恢复的指标;减少说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
大血小板比率是指大血小板占总的血小板的比率,孕35-36周时,该指标正常值为11%-45%。大血小板比率增高说明血小板形成的机制发生障碍,成熟度降低,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聚合细胞系的白血病等疾病;降低说明血小板成熟度较高,如果血小板数和大血小板比率同时降低,说明可能存在出血或骨髓造血异常的情况。出现大血小板比率明显异常,应到医院血液科就诊,必要时,需做骨髓穿刺以明确诊断。
血小板比积是血小板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受血小板数量与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双重影响,因此单纯该指标一般无法明确诊断,需与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孕35-36周时,该指标正常值为0.114%-0.282%。血小板比积增高,常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