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中华医学会骨科微创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夹肌位于头颈部后方,对称分布于脊椎两侧
夹肌能够起到控制头部旋转和后仰的作用
夹肌受损后会出现头部运动障碍
夹肌位于头颈部后方,上后锯肌深面,属于背深肌。起自项韧带下半、下位颈椎棘突、上位胸椎棘突及棘上韧带,向外上止于上位2~3颈椎横突、颞骨乳突和上项线。
夹肌分为头夹肌和颈夹肌,位置各有不同:头夹肌起于颈椎,向外上侧走行,终止于耳后的乳突部位;颈夹肌起于胸椎,向上走行,终止于颈椎。
夹肌为长条状肌肉,受颈神经后支支配,主要由骨骼肌纤维构成,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为肌性部分,柔软有收缩能力,主要由肌纤维即肌细胞组成。肌腱强韧而无收缩功能,主要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其抗张强度为肌腹的100多倍。
夹肌能够起到控制头部旋转和后仰的作用。其中头夹肌的主要作用是双侧收缩时,使头颈伸直;单侧收缩时,使头颈向同侧侧屈和回旋。颈夹肌的主要作用是双侧收缩时使头部伸直;单侧收缩时,使头颈部向同侧侧屈和回旋。
夹肌的饮食养护比较重要,应注重养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的良好饮食习惯。可以多增加肉、鸡蛋、牛奶、玉米、香菇、鱼肝油等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D食物的摄入量,在加强骨密度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夹肌的肌肉含量。
夹肌的运动养护中,可以选择锻炼局部肌肉群增强夹肌支撑头部的力量,比如颈部侧屈、颈部旋转伸展等动作;或者通过全身运动的方式,如瑜伽、游泳、太极拳等,以整体带动部分,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和对外界的耐受能力,促进血液循环。需要注意的是在锻炼夹肌的过程中强度应适宜,保持正确姿势,避免活动过于剧烈及错误姿势导致夹肌受伤。同时在学习和工作之余适时起身活动颈部,缓解肌肉僵硬。
夹肌的日常养护方式较多。最重要的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防止机体各器官因熬夜和疲惫受到损害而出现防御能力下降。其次可以选择适当的按摩方式放松夹肌,有利于对夹肌的养护。最后注意保暖,防止受到风寒侵袭后夹肌出现损伤。
夹肌是背深肌的组成部分,若出现夹肌方面疾病时,其形态、质地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疾病为例,对比一下健康夹肌和不健康夹肌的区别。
夹肌包括头夹肌与颈夹肌,皆为宽条状肌肉,在脊椎两侧对称分布,每侧走行均呈斜形,两侧走行均构成“V”字型。
颈椎出现骨折或夹肌有外伤史或劳损史可诱发。检查可见在第七颈椎棘突处,或枕骨上项线单侧或双侧有压痛。用手掌压住颈后部,将颈部下压使其低头,再令患者努力拾头伸颈,可使疼痛加剧。
主要出现于颈椎管狭窄征,查体中可见夹肌痉挛,颈椎活动度下降,相应神经根支配的部位皮肤感觉下降,夹肌无力萎缩,腱反射低下。
夹肌受损后,多出现疼痛、肿胀、发热、压迫状态等,具体如下:
夹肌受损后可能因损伤到周围血管、神经、肌肉等导致夹肌出现疼痛,头夹肌疼痛会出现颈痛、肩痛、颈部僵硬,受到寒冷会出现痛风性疼痛,疼痛传达到眼睛,甚至头顶头皮。
夹肌拉扯损伤会出现局部弥漫性肿胀,局部凸起、皮肤发亮发红;若外伤感染发炎未能消退,会随着炎症浸润导致出现夹肌充血凸起、发红肿胀。
当颈骨骨折撕裂夹肌,造成大量出血时会出现低热,开放性骨折时则会出现高热;当夹肌受到炎症刺激会影响到周围血管、神经、肌肉等,导致局部出现红肿发热。
夹肌损伤后炎症无法消退,甚或于在局部形成肿块,会压迫到与夹肌相连的血管、神经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头部旋转和后仰活动困难,当压迫到神经时则会出现手臂麻木,造成头颈部运动功能障碍。
夹肌受损后可引起夹肌劳损、夹肌萎缩及夹肌痉挛等疾病,而影响夹肌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多由于各种外伤如切伤、刺伤、裂伤、烧伤、挫伤等导致颈椎骨折或夹肌肌肉受损、肌腱纤维断裂;或因运动伤害及突然扭动背深肌导致夹肌受到抻拉撕裂,同时发生软组织撕裂、神经血管损伤。
慢性劳损也会导致夹肌出现损伤,比如长时间伏案工作导致夹肌一直处于紧张僵直的状态导致夹肌出现营养障碍;也有可能与职业因素有关,如运动员、学生、银行柜员等;还有可能因错误的健身动作、不良睡姿和不正规的肌肉按摩导致夹肌拉伤挫伤,产生激痛点,诱发夹肌疾病。
夹肌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局部症状进行自测。如果出现颈背部疼痛、冷热刺激下疼痛加剧、活动受限或强迫性头位等症状,考虑可能出现了夹肌损伤或夹肌萎缩,应及时至医院就医,由临床医生进行判断。
夹肌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
视诊主要包括观察夹肌双侧是否对称,是否出现肌肉萎缩。触诊主要包括检查夹肌肌张力有无变化,有无触痛,运动有无障碍,具体可用于检查夹肌损伤、夹肌痉挛等病症,可判断患者现阶段肌力状况及治疗后恢复情况。
CT可以明确夹肌附近的软组织情况和夹肌肌肉纹理走向,观察是否有钙化影及其病变范围,排除并辅助诊断。
X线检查主要用来排除颈椎的骨性病变,鉴别是否出现颈椎骨折或骨挫伤,有助于辅助夹肌疾病的诊断。
[1]丁文龙,刘学政.系统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8.
[2]李伟.3D人体解剖百科手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7:140.
[3]吴绪平著.中国针刀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0:457.
[4]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25.
[5]田伟主编.实用骨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