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
盲肠位于右髂窝
盲肠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
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盲肠位于右髂窝,在体表投影为腹股沟韧带外侧半的上方。小儿盲肠的位置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少数情况,由于肠管旋转异常,可出现异位盲肠,既可高达髂嵴,也可低至骨盆腔内,甚至出现于腹腔左侧。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其各面均有腹膜被覆,因没有系膜或仅有短小系膜,位置相对较固定。少数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升结肠系膜不同程度保留,使升结肠、盲肠有较大活动范围,称为移动性盲肠。其是大肠中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有三个通道,即向内通回肠,向上通升结肠,向内下通阑尾。其表面的三条结肠带(网膜带、系膜带和独立带)集中于阑尾根部。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称回盲口,此处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黏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
盲肠主要具有免疫功能、储存和吸收功能。
盲肠最明显的特征是有大量的淋巴小结,它们会彼此相互融合并深入黏膜下层,起到防御外来细菌、病毒,保护机体免受损害的功能。
盲肠内侧壁的回盲瓣有非常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防止大肠的内容物流回小肠,同时也可以阻止食糜过快进入大肠,以保证食糜在小肠中能够充分将营养物质吸收。盲肠还可以暂时储存机体的排泄产物,吸收经消化吸收后食物残渣的水分,最终形成粪便。
盲肠的饮食养护重点在于科学饮食,宜保持清淡饮食,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适当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豆芽、弥猴桃、橘子等。另外,应避免食用过夜、被污染或变质发霉的食物,保证食物的清洁,尽量吃熟食,防止病从口入。
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有氧运动,尤其是慢跑,可以减少食物在肠道滞留时间,有助养护盲肠。因此应坚持合理运动,控制体重,具体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因人而异。
对于盲肠的保养,在日常生活上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以及精神舒畅,避免机体抵抗力降低以致盲肠病变反复。同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有便秘倾向的人除从饮食等方面进行调理外,还可以自我进行腹部按摩,缓解便秘症状,有利于盲肠健康。
盲肠具有吸收及免疫功能,当出现盲肠疾病时,其形态、质地、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我们以常见的疾病为例,从盲肠的形态方面,对比一下健康盲肠和不健康盲肠有哪些区别。
盲肠粗而短,一般长6-7cm。盲肠下端呈盲囊状结构,表面光滑,呈肉粉色,肠腔内壁有褶皱,下端有孔通阑尾。
发病时盲肠可表现为肠壁水肿,肠黏膜充血,周围炎性渗出等,且其他部位也可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受累。
正常盲肠附着于后腹壁,不会发生扭转,盲肠扭转仅继发于移动盲肠。随着盲肠扭转其附近的回肠和升结肠同时扭转,是肠梗阻的罕见原因,盲肠扭转属闭襻性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表现为单个卵圆形扩张肠袢,梗阻部位近端可见黏膜皱襞及多个液气平面,梗阻远端结肠无胀气。
是结肠癌的特殊类型,因其病变部位是盲肠而得名,早期局限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表现为仅一侧肠壁增厚,随着病变发展可侵犯肠管全周,肿瘤向外周扩展形成肿块,侵犯周围间隙。
盲肠病变后,可表现为腹痛、排便性状改变等一系列症状,具体如下:
盲肠炎或盲肠憩室炎时,可表现与阑尾炎相似症状,如转移性右下腹痛。体检也多可见右下腹压痛,甚至反跳痛,可伴肌紧张。若盲肠扭转,可表现为右下腹痛或全腹痛。
盲肠内出现占位性病变,尤其是出现盲肠癌时,可有排便次数增加、粪便形状改变等症状。
如盲肠扭转发生梗阻时,出现腹部胀痛,甚至感染性休克;盲肠癌引起的不明原因腹泻、消瘦等。
盲肠病变可引起盲肠炎、盲肠癌等疾病,而影响盲肠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胚胎发育过程中,壁腹膜未能与盲肠和升结肠融合,导致局部固定不全,形成回盲部系膜乃至完全性肠道扭转不良,即会出现盲肠扭转的情况。
有盲肠癌以及盲肠息肉家族史的患者,患癌症的几率会高于普通人。对于这些高发人群应该做到坚持锻炼、定期体检、及时自查,提早发现身体异常并做相应处理。
肠道内若有寄生虫,可以引起肠道疾病,寄生虫与肠道黏膜上长期接触,会对大肠产生刺激,引起肠道溃疡,甚至诱发癌变,如晚期血吸虫病容易导致盲肠癌。
白血病、恶性肿瘤和免疫功能低下及风湿病等是盲肠疾病,尤其是盲肠炎的高危因素。
手术操作、妊娠、长期便秘、先天性腹膜束带、剧烈呕吐等为盲肠扭转的高危因素。此外,局部机械刺激、应用化疗药物等,可能会导致肠道黏膜损伤,胃肠道内微生物防御能力减弱,易诱发急性盲肠炎。
盲肠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以下症状进行自测。若发现以下异常症状长期存在,则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在肚脐和右髋骨假想连线的中间部位,按压后产生疼痛,伴或不伴反跳痛(慢慢地按压腹部后快速松开时产生的疼痛),同时有发烧症状,提示可能由盲肠疾病导致。
如果在右下腹疼痛的基础上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甚至出现便中带血等症状,应考虑盲肠疾病,尤其是急性盲肠炎的可能。
例如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甚至便血,或者粪便中有黏液、大便性状改变,应高度警惕盲肠病变的可能。
盲肠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
盲肠的体格检查主要采用腹部触诊,检查是否有右下腹压痛,以及是否存在腹肌紧张的表现,即压痛、反跳痛。通过触诊还可以明确右下腹是否存在包块,可协助判断局部有无不明原因的肿物。
通过血常规,判断有无感染及消化道出血;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99等,辅助判断有无消化道肿瘤。
包括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可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或有无大量红细胞。
能够查明其他检查未查明的病变,可帮助判断盲肠病变,但有穿孔的风险。
腹部CT检查不仅为急性非特异性盲肠炎的首选诊断方法,还对盲肠癌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具有辅助诊断的意义。
适用于监测病情变化及危重患者的临床诊断。B超检查除盲肠外,还可探查肝、胆、胰、脾及阑尾,并且可以排除急性盲肠炎以外引起腹痛的其他脏器病变。
可判断是否存在盲肠梗阻,但该检查不具有特异性。
结肠镜检查可帮助观察肠盲黏膜及肠腔有无疾病,尤其是有不明原因便血者、疑有盲肠肿瘤、溃疡、狭窄者需进行镜检,通过病理组织活检可检查盲肠的组织浸润区有无癌细胞或分化腺癌存在。
[1]杨建军编著.消化与营养[M].阳光出版社,2019.01:15-16.
[2]吴洪海,张海东.局部解剖学[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120-121.
[3]赵玉沛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04,396.
[4]刘海峰,王伟岸主编,消化系急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09,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