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脂肪囊位于肾脏纤维囊外周
脂肪囊主要作用为支持和保护肾
脂肪囊若发生病变,可出现腰痛、血常规异常、肾周脓肿等症状
脂肪囊位于肾脏纤维囊外周,是紧密包裹肾脏的脂肪层,并从肾门延续到肾窦。
脂肪囊为肾表面的被膜,为不规则囊状脂肪组织。其特点是胶原纤维(束)纵横交织,形成疏松的三维网状结构骨架,中间大量填充脂肪组织抵抗来自不同方向的应力。
脂肪囊有支持和保护肾的作用。并且临床上的肾囊封闭,就是将药液注入肾脂肪囊内。
脂肪囊属于肾的被膜,因此饮食应注意营养均衡,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饮食,以免肾脏出现病变,影响脂肪囊。平时应补充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的食物,如肉类、奶类、蛋类、蔬菜、水果等,并可适当食用一些利尿食物,如冬瓜、绿豆、白茅根、小豆,有助于保护肾脏和脂肪囊。
长期适量运动可增加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血液循坏,加快机体代谢水平,控制体内胆固醇水平,从而影响脂肪囊厚度,因此建议平时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应以自身耐受为宜,切勿超负荷运动,以免给身体带来危害。
脂肪囊属于肾脏的被膜,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避免脂肪囊病变的发生。
保持会阴部及尿道口的卫生,以免出现感染,继而逆行诱发肾盂肾炎,引起肾周脂肪囊炎症。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劳逸结合,戒烟戒酒,以避免身体抵抗力下降,诱发脂肪囊病变。
平日多喝热水,促进机体代谢,保持小便通畅,预防疾病。
药物一般经肾脏代谢,因此平时切勿私自服药,以免对肾脏造成伤害。
脂肪囊属于肾脏系统,出现损伤后可引起一系列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疾病为例,对比正常脂肪囊和不健康脂肪囊的区别。
正常脂肪囊为脂肪组织层,在肾的后面和边缘较为发达,成人可达2cm厚。
脂肪囊炎的病理改变为脂肪囊充血、水肿和渗出,渗出液含有纤维蛋白并继发多种致病菌感染,进而导致脓肿。
病理可见纤维瘤有完整包膜,质硬,分界清楚,切面呈灰白色。肿瘤细胞形态多变,由梭形细胞及大量纵横交错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伴有致密的纤维基质分隔,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脂肪囊受损后,可出现腰痛、血常规异常、肾周脓肿等异常症状,具体如下:
腰痛是脂肪囊炎的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腰痛,有明显的的肾区压痛。若为脂肪囊纤维瘤一般不会出现疼痛,但如果压迫周围神经或血管可出现放射性疼痛。
感染所致的脂肪囊炎可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若继发于肾盂肾炎,可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排尿异常症状。
由于脂肪囊内脂肪丰富且疏松,感染易蔓延,形成肾周脓肿,甚至脓液流入髂腰间隙,形成腰大肌脓肿。
脂肪囊感染可能会产生中毒症状,表现寒战、高热,体温上升至39℃以上,伴有头痛、全身痛以及恶心呕吐等。
脂肪囊健康受损后可引起多种疾病,如脂肪囊炎、脂肪囊肿瘤等,而影响脂肪囊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若机体遭受病原体感染,可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炎症因子可顺着血液循环,威胁脂肪囊的健康,从而诱发脂肪囊炎症。若是脂肪囊长期受到炎症作用,则其出现肿瘤几率会上升。此外若出现肾脏炎症,也可波及脂肪囊。
如果平时不注意饮食,长期使用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则可能会诱发脂肪囊病变。此外若是不注意休息,经常熬夜,并喜欢吸烟喝酒,则会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机体易出现感染,威胁脂肪囊健康。
脂肪囊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观察自身不适症状进行自测。如果腰部出现隐痛感、酸胀感,有轻微压痛,则可能出现了脂肪囊炎;如果突发剧烈放射性腰痛,可能出现了脂肪囊肿瘤。肾区若是出现不适,需及时前往泌尿外科、普外科就诊,明确病因,并积极进行治疗。
脂肪囊属于肾脏被膜,其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穿刺检查等。
脂肪囊疾病的体格检查中,主要以视诊、触诊为主。通常查体无明显阳性发现,若肾周脓肿较大,且与皮肤形成窦道,可观察到肾区皮肤出现破损、异常及分泌物流出,触诊按压肾区,明确腰部有无肿块、压痛。体格检查可为脂肪囊疾病做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病理检查为主。如果是脂肪囊炎症可见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如果是脂肪囊肿瘤,则需进一步对肿瘤进行病例分析,以便明确诊断。
临床上脂肪囊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和超声检查。
X线检查可判断肾脏大小,从而间接判断是否出现脂肪囊病变。
CT是脂肪囊疾病的重要影像检查技术,能其可清楚显示脂肪囊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能发现脂肪囊是否存在病理学改变,有利于疾病的定性诊断。
由于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病变显示更为清晰,可以作为脂肪囊病变检查的优先选择,其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有利于脂肪囊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超声检查常作为脂肪囊疾病的检查方法,能显示脂肪囊结构大小、厚度、回声是否出现异常,并评估附近血流状况,从而诊断疾病。
如果脂肪囊出现脓肿,且不能鉴别为何种病原体感染时,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肾区穿刺检查。并根据抽出液的性质来判断病因,有助于明确脂肪囊疾病或者其原发病的诊断。
[1]丁文龙,刘学政.系统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5.
[2]崔慧先,李瑞锡.局部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1.
[3]徐克,龚启勇,韩萍.医学影像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37-238.
[4]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35-537.
[5]李继承,曾园山.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