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指腹泻,大便的质地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解液状便每日达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的含水量极高。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如解液状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g,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则可认为是腹泻。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起病急骤,病程较短,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急性感染性腹泻常有不洁饮食史,于进食后24小时内发病,每天排便数次甚至数十次,多呈糊状或水样便,少数为脓血便。患者常有腹痛,尤以感染性腹泻较为明显。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见于慢性感染,非特异性炎症吸收不良、消化功能障碍,肠道肿瘤或神经功能紊乱等。慢性腹泻表现为每天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亦可带黏液、脓血,部分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
急性腹泻主要由肠道疾病(如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缺血性肠病等)、抗生素使用不当、急性中毒、全身性感染、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导致。慢性腹泻主要的病因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缺乏、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结肠多发性息肉等)因素导致。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药物副作用、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慢性腹泻。
腹泻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但由于各种腹泻讯能造成一致的症状,所以也需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
如感染性腹泻需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须停用或调整用药;过敏相关性腹泻应避免接触过敏原;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腹泻可补充胰酶等消化酶;炎症性肠病可选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首先要纠正腹泻所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尤其是急性腹泻患者。对严重营养不良者,应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弥漫性肠黏膜受损或肠黏膜萎缩者,可补充谷氨酰胺辅助治疗;同时,可遵医嘱进行药物止泻,如使用蒙脱石散、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等。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4-35.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4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