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过敏图

本文由有来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概述

  • 药疹过敏的临床表现皮损多种多样,可为泛发全身的斑疹、风团、瘀斑、脓疱或类麻疹样皮损,伴随红肿疼痛。

  • 药疹是由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性皮损。

症状

药疹过敏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不同药物可引起同种类型药疹,而同一种药物对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也可引起不同的药疹类型,具体如下:

固定型药疹

由解热镇痛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引起。皮损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以口腔和生殖器皮肤-黏膜交界处好发,亦可累及躯干四肢。早期的典型皮损为局限性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的水肿性暗紫红色或鲜红色斑疹、斑片,直径0.2cm到数厘米不等,常为1个也可数个,重者红斑上可出现水疱或大疱,黏膜皱褶处易糜烂渗出,伴随痒或痛的症状。

固定型药疹过敏图

荨麻疹型药疹

主要由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物引起,早期症状主要为风团泛发全身,潮红水肿,消退缓慢,有瘙痒或轻度疼痛的症状。

泛发全身的风团过敏图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常见于应用青霉素、磺胺类等药物的患者,又称发疹型药疹,是药疹最常见的类型。麻疹型药疹早期表现类似麻疹,皮损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严重者可伴发瘀点;猩红热型药疹早期皮损呈弥漫性鲜红斑,或呈米粒至豆大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常从面颈部向躯干四肢分布,瘙痒明显。

麻疹型药疹过敏图

猩红热型药疹过敏图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是种急性发热性药疹,早期症状特点是泛发性无菌性小脓疱、水肿性红斑。皮损从面部、皱褶部开始,几小时内很快波及周身。

急性发疹性脓疱过敏图

湿疹型药疹

皮损为局限性或泛发全身的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等,有时继发为糜烂、渗出,迁延成慢性湿疹。

湿疹型药疹过敏图

紫癜型药疹

主要由抗生素、巴比妥类、利尿药等药物过敏引起。一般双下肢好发,两侧对称,严重者可累及躯干四肢。轻者表现为针尖至豆大可触性瘀点、瘀斑,散在或密集分布,也可伴风团或血疱。

紫癜型药疹过敏图

多形红斑型药疹

多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及巴比妥类等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表现为泛发的水肿性红斑、瘀斑迅速扩大并融合,出现水疱、大疱甚至血疱。口腔、眼、外阴和肛周黏膜存在红肿、糜烂、破溃的表现。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过敏图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是药疹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等引起。早期皮损始于面、颈、胸部,部分患者发病初可似多形红斑型、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但皮损会迅速发展为弥漫性紫红或暗红及灰黑色斑片,并迅速波及全身,在红斑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和表皮松解,尼氏征阳性,可出现大片糜烂面,伴有大量渗出液,如烫伤样外观。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过敏图

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

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抗生素等药物过敏引起,多为长期用药后发生。皮损逐渐加重并融合成周身弥漫潮红、肿胀,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伴有水疱、糜烂和渗出、结痂、异味,经2~3周后皮肤红肿渐消退,皮损处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掌跖部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手套状剥脱图

痤疮型药疹

多由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等引起。表现为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等痤疮样皮损,多见于面部及胸背部。

痤疮型药疹过敏图

光感性药疹

多由应用光感性药物后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而发病,如氯丙嗪、磺胺类、四环素类等。光毒反应性药疹仅在曝光部位出现与晒斑相似的皮损;光变态反应性药疹表现为曝光部位出现湿疹样皮损,非曝光部位也可受累。光感性药疹图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诱发药物主要是抗癫痫药和磺胺类药,可波及周身,出现红斑、丘疹、麻疹样皮损,后期可发展为剥脱性皮炎样皮损或红皮病,出现多形红斑样靶形损害,如肿胀性红斑、水疱,也可出现无菌性脓疱及紫癜,重者甚至发生急性重型肝炎及肝衰竭,而危及生命。

泛发全身的红斑丘疹过敏图

病因

药疹过敏是由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不同个体对不同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其原因包括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

诊断

药疹过敏可根据明确的服药史、潜伏期及各型药疹的典型临床皮损即可明确诊断。还应应根据服药史、药疹史及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

药疹过敏的治疗首先是停用致敏药物,包括可疑致敏药物,其次多饮水或静脉输液加速药物的排出。轻型药疹停用致敏药物后可给予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及钙剂等。局部若以红斑、丘疹为主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以糜烂渗出为主者可间歇湿敷,外用氧化锌油。重症药疹患者应立即入院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7-122.

展开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