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丘疹多以局部皮肤红色改变,并轻微隆起为主要表现,有时可伴瘙痒、水疱、鳞屑等。
红斑丘疹多见于多形红斑、玫瑰糠疹、匐行性回状红斑、湿疹等疾病。
皮损呈多形性,可有红斑、丘疹、斑丘疹、水疱、大疱、紫癜和风团等。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可分为红斑丘疹型、水疱型、重症型。
红斑丘疹型:以红斑、丘疹为主,也可见风团,初起时呈水肿性红斑或淡红色扁平丘疹,呈圆形,略隆起,境界清楚,数目不定,主要分布于四肢末端伸侧面,少数可累及躯干部位。单个皮疹呈离心性向外扩大,1~2日内红斑直径可达1~3cm。充分发展的红斑可形成靶形损害。典型的靶形损害由3带组成,内带为中央部位,略凹陷,颜色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有时为紫癜或水疱;中带为水肿性隆起,色淡;外为淡红色斑,境界清楚。
局限性水疱型:皮疹以水疱为主,红斑中央有水疱或红斑为水疱围绕,皮疹数目不多,局限于四肢末端部位,有黏膜损害。
重症型:红斑数目多,主要分布于四肢,常扩散至躯干,有多数典型的靶形损害,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常见口腔黏膜充血、水疱糜烂、溃疡,眼部黏膜充血、水肿,有畏光、流泪。肛门、外生殖器部位黏膜可出现水疱、糜烂、结痂。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初起表现为单个淡红色的丘疹或斑疹,几天之内扩大为直径达2-5cm或更大的椭圆形或圆形斑片,其中央色泽鲜艳呈橙红色,边缘微隆起呈淡红色,境界清楚,上覆糠秕样细薄鳞屑。斑片中央先脱屑有痊愈倾向,留下领圈状鳞屑性活动性边缘,此为母斑或先驱斑,大多为一个。母斑出现后1-2周,相继出现泛发性、对称性、对侧性及成批的皮损,初期为几毫米大小的红色斑疹、斑丘疹,成群而散在分布,极少融合,后逐渐扩大,但较母斑小,此为继发斑或子斑。
初起皮损呈红色斑丘疹,逐渐扩展成环形,环内陆续发生新皮损,环状红斑发展较快,每天超过1cm,并逐渐形成鲜红或紫红色同心环,彼此往往衔接,于是皮损成脑回状、图案状或波浪形等形态。可引起轻微的痒感,皮损边缘可略隆起而内缘常有鳞屑,边扩展边消退,因而皮损形态不断变化甚至每日不同,消退处可遗留色素沉着。
根据炎症动态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
急性湿疹:皮损多形性,常对称分布,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伴随剧烈瘙痒感,常因搔抓形成糜烂、渗出。
亚急性湿疹:红肿或渗出症状减轻,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仍伴随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表现为患部皮肤浸润性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亦有明显瘙痒,常呈阵发性。
寻常型银屑病为临床最多见的一型,初起一般为炎性红色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小,以后可逐渐扩大或融合成为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损形态可表现为多种形式,或点滴状、或呈圆形扁平斑片或斑块的硬币状、或环状、或泛发性。
初起时头皮常先有较厚的灰白色糠秕样鳞屑,很快累及面部,出现黄红色干性细薄糠秕状屑性损害,特征性皮疹为小的毛囊角化性丘疹和散在性融合成糠秕状鳞屑性棕红色或橘红色斑片或斑块,成对称分布。丘疹为针头或粟粒大,干燥而坚硬顶部尖锐或呈现圆锥形,淡红色或棕红色,其顶端中心有一个角质小栓,常贯穿一根失去光泽的细弱的毛发。多数丘疹聚集成片,呈“鸡皮”样外观,触摸时有粗糙或刺手感。逐渐发展,丘疹可互相融合成黄红色或淡红色斑块,边界清楚,表面覆盖糠秕状鳞屑。
红色斑丘疹的病因需根据不同皮肤病而定,多由免疫、感染、物理等因素所致,如多形红斑可能是由药物、食物、感染、自身疾病、物理因素等所致,玫瑰糠疹可能和病毒感染有关,银屑病可能由于遗传、免疫、感染、精神因素等所致,湿疹可能由于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失调、过敏原所致,毛发红糠疹可能和外伤、遗传等因素有关。
红斑丘疹疾病根据临床经验与皮损特点即可诊断,具体到哪一种皮肤病还需要结合患者疾病史、生活史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对应处理,如多形红斑皮肤病的红斑丘疹应在尽量消除诱发因素如病灶感染的基础上,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维生素C,配合外用药进行症状减轻;离心性环状红斑多采用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治疗疗;而新生儿红斑、匐行性回状红斑等多可自愈,毛发苔藓一般也不需要治疗;轻型银屑病的红斑丘疹治疗以外用药为主,中、重度则需要联合疗法;毛发红糠疹则根据病情选择维生素、维A酸、糖皮质激素与外用药治疗。
但需注意,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应遵医嘱进行,不要自行使用。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89-1057.
[2]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