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疹图片

本文由有来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概述

  • 过敏性皮疹是一种皮肤过敏反应,皮损以斑疹、丘疹或斑丘疹为主,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 过敏性皮疹主要病因是外界化学性、动物性或植物性过敏原刺激引起。

症状

过敏性皮疹常见疾病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荨麻疹、药疹,具体表现有所差异。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初起时,致病物接触部位瘙痒,起红斑,若接触时间较长或反应较强,皮损可迅速加重而红肿,并有发痒的小丘疹。后期形成水疱,水疱破裂时,表面渗湿糜烂及结痂。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丘疹图

荨麻疹

初起出现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可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逐渐蔓延,可相互融合成片,由于真皮乳头水肿可见表皮毛囊口向下凹陷。风团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

荨麻疹皮疹图

药疹

药疹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类型如下:

  • 固定型药疹

皮损为局限性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的水肿性暗紫红色或鲜红色斑疹、斑片,常为1个,也可数个,亦有广布全身者,重者红斑上可出现水疱或大疱,黏膜皱褶处易糜烂渗出,一般无全身症状。皮损消退时间常为1~10天,局部可遗留色素沉着。

固定型药疹皮损图

  • 荨麻疹型药疹

自觉皮肤瘙痒,随机出现风团,可泛发全身,潮红水肿,消退缓慢,也可出现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甚至蛋白尿等。有时出现血管性水肿,甚至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型药疹皮损图

  •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麻疹型皮损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严重者可伴发瘀点,瘙痒明显;猩红热型皮损呈弥漫性鲜红斑,或呈米粒至豆大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尤以皱褶部位或四肢屈侧更为明显,皮损可密集、融合。皮损消退后可伴糠状脱屑。麻疹型药疹皮损图猩红热型药疹皮损图

  •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初期皮损表现为广泛性红斑,继之迅速出现大量表浅无菌性小脓疱,重者脓疱可形成脓湖,可有多形红斑样靶形红斑、紫癜等皮损,持续1~2周后变为干涸脱屑。可伴发热及轻度全身不适。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皮损图

  • 湿疹型药疹

皮损为局限性或泛发全身的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等,有时继发为糜烂、渗出,迁延成慢性湿疹。湿疹型药疹皮损图

  • 紫癜型药疹

轻者表现为双侧小腿出现红色瘀点或瘀斑,散在或密集分布,可略微隆起,压之不褪色,有时可伴发风团或中心发生小水疱或血疱;重者四肢躯干均可累及,可伴有关节肿痛、腹痛、血尿、便血,甚至黏膜出血、贫血等。紫癜型药疹皮损图

  • 多形红斑型药疹

轻型表现为蚕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紫红斑,境界清楚,典型皮损为中心呈紫红色的虹膜状或靶形红斑,中央可有水疱形成。

多形红斑型药疹皮损图

  •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发病初可似多形红斑型、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但皮损迅速发展为弥漫性紫红或暗红及灰黑色斑片,并迅速波及全身,在红斑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和表皮松解,尼氏征阳性,大片糜烂,大量渗出,如烫伤样外观,皮损触痛明显。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皮损图

  • 重症大疱性多形红斑型药疹(斯蒂芬斯约翰逊综合征)

表现为广泛红斑基础上形成大疱、糜烂、渗出,可见多形红斑样皮损,黏膜表现严重,尤其是口、眼、外阴部黏膜,常严重红肿、糜烂、渗出,疼痛明显,常伴高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可伴肝肾功能损害。

重症大疱性多形红斑型药疹图

  •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逐渐加重,融合成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继而全身出现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可再生);黏膜可有损害,多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常有畏寒、发热甚至高热。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皮损图

  • 痤疮型药疹

表现为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等痤疮样皮损,多见于面部及胸背部,病程进展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

痤疮型药疹皮损图

  • 光敏型药疹

皮损主要位于曝光区,初期表现类似晒斑,严重者可形成大疱。

光敏型药疹皮损图

病因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接触物为致敏因子,接触后经过一定时间潜伏期发病。荨麻疹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原因,常见病因包括食物、感染、药物、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等。物理因素、精神及内分泌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原因也可导致荨麻疹的发生。药疹的发病原因复杂,可能和药物的分子特性、患者个体差异、遗传背景及接受药物时个体状况、药理作用、药物过量反应与蓄积作用、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缺陷或抑制、药物不良反应及菌群失调、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使已存在的皮肤病激发等有关。

诊断

药疹患者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皮损特点、特殊物质接触史、过敏史,如有明确服药史,有一定潜伏期,除固定型药疹外,皮损多对称分布颜色鲜红,瘙痒明显,排除与皮损相似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实验室检查药物斑贴试验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荨麻疹患者根据皮损特点、症状体征等即可确诊;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可根据症状体征、接触史、斑贴试验阳性即可诊断。

治疗

过敏性皮疹需积极发现并去除过敏因素,同时根据疾病类型对症治疗。

  •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远离过敏原,避免复发,可内服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

  • 荨麻疹:首选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效果不佳时,可2-3种联合使用或交替使用,也可视病情联合使用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和曲尼司特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还可酌情选用利血平、氯喹及雷公藤等口服药物;

  • 药疹:轻型药疹停用致敏药物后,可给予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及钙剂等,必要时给予小剂量泼尼松,皮损好转后可逐渐减量;局部若以红斑、丘疹为主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以糜烂渗出为主者间歇湿敷,外用氧化锌油。重型药疹应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时控制感染,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对皮损面积广、糜烂渗出重者局部可适当湿敷,暴露干燥创面,可用表皮生长因子、抗生素软膏等交替治疗;累及眼结膜者需定期冲洗,并使用抗生素眼药膏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7-122.

[2]赵辨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上下册(第2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4.

[3]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06.

[4]朴永君主编.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01.

展开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