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炎图片

本文由有来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概述

  • 皮脂腺发炎一般表现为皮疹、炎性丘疹、脓疱、结节等皮肤损害,常见于痤疮、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疾病。

症状

皮脂腺发炎可见于痤疮、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疾病,可根据其具体症状区分判断。

痤疮

痤疮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为对称性分布,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可表现为毛囊口处的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可遗留红色印记和色素沉着,炎症明显时可有疼痛症状。

痤疮图

毛囊炎

毛囊炎是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是皮损初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日内中央出现脓包,周围有红晕。脓包好发于头皮、面、颈、臂及外阴等部位,可有瘙痒或疼痛,愈后无瘢痕。毛囊炎图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于头面、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颜面部好发于眉弓、鼻唇沟及胡须区域,呈红斑及油腻性脱屑;躯干部皮损散发,可形成多环形或地图状等,覆有油腻性鳞屑,有时轻度渗出。

脂溢性皮炎图

病因

不同疾病的病因也会有所区别,具体如下:

痤疮

痤疮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过度繁殖、各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毛囊炎

毛囊炎的病因主要包括生物性方面、化学性方面以及物理性方面,生物性方面主要指细菌、真菌、病毒等因素,化学性方面主要指煤油、石蜡、石油以及兴奋剂和皮质激素等因素,物理性方面主要指搔抓、摩擦、拔毛等因素。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主要与马拉色菌定植、脂质增多、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及个体易感性相关。另外,精神、维生素B族缺乏、饮食、嗜酒等因素也可影响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治疗

不同疾病多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痤疮

痤疮患者应少吃脂肪和甜食,避免饮酒和刺激性食物,忌用手挤压,应常用热水、肥皂清洗。药物可以使用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维A酸类等,严重者可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治疗可外用维A酸软膏等药物,还可采用冷冻、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

毛囊炎

毛囊炎患者平时应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可外用杀菌、止痒和保护的药物。根据病情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头孢拉定、红霉素等,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病例应积极寻找有无糖尿病、贫血等全身疾病。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一般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对于不同的症状和部位可选不同的药物,如炎症比较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中效糖皮质激素,头部皮损可用含酮康唑的香波洗头。另外还可使用系统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伊曲康唑、红霉素等。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67,169-170.

[2]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皮肤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88-89.

[3]吴志华主编.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618-620.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