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包、结节、囊肿及瘢痕等损容性皮疹,常发生在面部、胸背部。
痤疮分类不同致病原因各异,大致可分为寻常型、聚合性、坏死性、高雄性激素性、爆发性、反常性、青春期前、化妆品性、职业性痤疮。
痤疮分类不同致病原因各异,大致可分为寻常型、聚合性、坏死性、高雄性激素性、爆发性、反常性、青春期前、化妆品性、职业性痤疮。
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和鼻沟,其次是胸部、背部、肩部。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可伴有疼痛。初发损害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顶端呈黄白色,稍重时黑头粉刺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米粒至绿豆大的脓疱。炎症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时有波动感,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瘢痕。
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颈后、胸部和背部,亦累及肩部、上臂及臀部。呈多形性,包括大量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及囊肿,特征性皮损是多头囊肿,表现为暗红色、柔软的半球状隆起性肿块。肿块破溃后流浓稠的脓、血混合性分泌物,可形成瘘管,愈合后留有凹陷性瘢痕或瘢痕疙瘩。
皮损以胸背部为主亦可出现于面颈部。呈疮样,多发且集簇成片,结节和囊肿性皮损较少,多为毛囊性炎症性丘疹、脓疱。局部疼痛明显,易形成糜烂、溃疡,愈后易留有浅表癜痕。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C以上,并且伴随多关节性关节痛与倦怠,食欲不振,肌肉疼痛及头痛等全身症状。
女性好发于面颊和口周,皮损多表现为闭合性粉刺和脓疱;男性可出现在头皮、前额及面部,皮损以闭合性粉刺为主。
油痤疮的皮损发主要表现为毛囊性黑头粉刺,以及毛囊性角化丘疹或慢性毛囊炎症,但不化脓。毳毛沿毛囊口折断,形成群集的、类似毛周角化样皮损是其特征表现,仅发生在接触部位;氯痤疮的皮损以黑头粉刺为主,常伴有毛囊口角化,间有白色粟丘疹,炎症性丘疹较少见。好发于接触部位的皮肤,以及眼的外下方、颧部及耳廊周围。
临床表现为皮肤粗糙、毛孔粗大,以炎症性丘疹为主,常伴有结节、囊肿、破溃及瘢痕形成。有时可见多毛、雄性激素性脱发月经周期紊乱、鼻唇沟及鼻翼两侧持续性、油腻性红斑。
以丘疹和脓疱为主,偶见黑头粉,少见结节和囊肿。丘疹、脓疱和黑头粉刺一般在数周内消退。见于婴幼儿,主要发生在面部及颏部。
早期皮损为粉刺、丘疹、结节,以簇集、较大的黑头粉刺为特征,继而形成囊肿、脓肿、窦道,有异常臭味的脓液流出,最终形成瘢痕。新皮损不断发生、发展,故在同一患者可见到多种皮损同时存在。很难自然缓解,长期迁延不愈,慢性溃疡性皮损可继发鳞状细胞癌。主要发生于腋窝、腹股沟、肛门、外生殖器周围、头皮及臀部等毛囊皮脂腺、大汗腺较丰富的部位。
坏死性痤疮
皮损为褐红色,成簇的毛囊性丘疹和脓疱常形成脐凹状并迅速坏死,伴有黏着性出血性痂皮,3~4周后脱落并留下点状癜痕,反复发作后形成网状瘢痕。男性稍多,常伴有皮脂溢出。主要发生在前额和前额发际边缘及头皮,也可发生在面颊、鼻部和躯干。
痤疮发病目前认为与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免疫炎症反应、遗传、免疫、内分泌、情绪及饮食等因素相关。
本病根据青年男女,发生在颜面、前胸及背部,散在性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以及囊肿,对称分布等特点可以比较容易诊断。
痤疮的治疗应以去脂、溶角质、消炎杀菌、调节激素水平为原则。要根据具体皮损情况,采用抗生素、维A酸乳膏等进行外用药治疗。同时患者要注意用清水洗脸,禁用手挤压及搔抓粉刺,在泌油高峰没有得到控制之前,原则上不应使用油膏类化妆品。应尽量避免辛辣食物,控制脂肪与糖类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另外劳逸适度,纠正便秘,禁用溴、碘类药物。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上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6-1174.
[2]张学军.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皮肤性病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