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各个阶段都可发生皮肤黏膜损害,通常可分为炎症性、感染性、肿瘤三大类,红点是指各个类型皮损的早期表现。
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艾滋病的皮肤损害则是由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易感染和罹患恶性肿瘤,侵犯皮肤而出现。
炎症性疾病
皮肤瘙痒和瘙痒性皮疹:皮肤瘙痒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亦可发生在疾病的早期。瘙痒性皮疹早期红点可表现为丘疹、结节或湿疹样改变。
嗜酸性毛囊炎:最常见的瘙痒性毛囊性发疹,早期表现为躯干上部、面部、头颈部风团性毛囊性丘疹,少有脓疱损害。
脂溢性皮炎:80%的HIV感染者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头面部的红斑和脱屑,常比较严重。病损亦可发生在躯干、腹股沟和四肢,表现为弥漫性红斑。
皮肤干燥和皮脂缺乏性湿疹:早期HIV感染者常出现皮肤干燥和瘙痒,进而发展成乏脂性湿疹。
感染性疾病
艾滋病可导致人体出现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
肿瘤
艾滋病可发生多种类型肿瘤,其中Kaposi肉瘤是艾滋病最常见的肿瘤,是HIV感染的特异性表现。早期红点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或丘疹,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可累及全身,后期可呈结节样或草样。
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和乳汁中,经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艾滋病患者在感染后由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常合并皮肤感染疾病,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毛囊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真菌深层感染等。
艾滋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抗体检测结合诊断。流行病史包括同性恋或其他婚外异性接触史、静脉药瘾、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去过HIV/AIDS高危发病地区。再通过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抗HIV (+)、HIVRNA (+)、P24抗原(+)三者中的一项阳性,加上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艾滋病目前根据规定必须联合用药,抗HIV药物共分为三大类: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二脱氧肌苷、拉米夫定等)、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维乐命、施多宁、地拉韦定)、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利托那韦等)。对急性期HIV感染者和无症状期HIV感染者,不建议用抗病毒治疗,应定期观察积极处理治疗各种并发症。
[1]卢媛.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0.
[2]穆震总主编.新编皮肤病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