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以炎性黏膜高度水肿在鼻腔、鼻窦形成息肉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逐渐加重的持续性鼻堵、嗅觉障碍、流涕及喷嚏。
鼻息肉病因不明,好发年龄为30~60岁,男性居多,好发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和嗅裂。
鼻息肉多在鼻腔双侧发病,通常出现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和嗅裂。其中小息肉多出现于鼻顶部,较大息肉多位于总鼻道,鼻甲黏膜也可发生息肉样变,多见于中鼻甲前端。
鼻息肉体积较小时可无任何症状,息肉长到后逐渐出现鼻阻塞感,伴有嗅觉减退、头胀痛、鼻分泌物增加,多呈黏性或脓性。较大息肉形如葡萄,表面光滑,呈现淡红色或灰白色,用探针触之有柔软感,可移动,不易出血。当鼻腔阻塞或发生后鼻孔息肉时,咽鼓管通气常被影响从而导致耳闷、耳鸣、听力减退。巨大鼻息肉可引起外鼻变形,鼻背变宽,形成“蛙鼻”。
鼻息肉病因不明,至今已有多种学说提出,包括中鼻道微环境学说、鼻变态反应学说、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学说、细菌超抗原学说等。
本病通过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即可确诊。鼻窦CT或X线检查可用于判断病变范围,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总IgE检测可判断是否存在变态反应因素,鼻阻力和鼻声反射可了解鼻腔通气状态。
初发较小鼻息肉、鼻息肉手术前,或伴有明显变态反应因素者,可用糖皮质素喷鼻剂喷鼻,如布地奈德或糠酸莫米松。伴有变态反应、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哮喘等鼻息肉患者或鼻息肉术前、术后,可口服激素,如强的松。对鼻塞明显、药物治疗无效或多发性大息肉者,可手术摘除并行鼻窦开放术。
[1]韩东一,肖水芳.耳鼻喉头颈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665-682.
[2]邵芙玲.图解实用耳鼻喉科临床护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149-150.
[3]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常见病诊断与用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2240-2241.
[4]王伟编著,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治[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122-123.